书在哈尔滨各大书店热销 字数:35万字 售价 30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签售电话 : 13603605922 签售价、哈尔滨中央书店网上书店售价 25元
东 北 历 史
--黑、吉、辽及东蒙通览
米 大 伟 著
一部通古透今的本地历史
承载着东北人的前尘往事
概 论
东北这片土地广袤、粗犷、博大、神奇。探究这里的人群、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历史演化的痕迹,是我多年的志趣,也是我1980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北方民族史专业的主要目的。了解家乡的历史,不仅是治史者的责任,还应该是多数人的份内事。几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后持续的再学习,近三十年的研读和考究,我庆幸自己的选择。
1959年冬天,周恩来到哈尔滨曾提到:东北文化落后,文风不盛,人才甚少。他解释说,落后不是指应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东北并不落后,说落后是指文史方面。他还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几年后路经沈阳,他又提到这个问题。这个观点,时至今日也很中的。我与很多朋友谈起其它一些地方的历史,大家感叹那些传统文化氛围较浓厚的地方,那里的普通百姓谈起本地的历史大势、人物事件、文物古迹,时常是有声有色,娓娓道来。比较而言,能说得清东北来龙去脉的就很少了。但是,这个地区的历史从来就是生动丰富地存在的,它对中国历史、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长时期地发挥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恰恰证明了这些。只是因为过去对这里的历史在普及和介绍方法上失于平和、不易为大众所接受,而使它们固守在某些专家学者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某些“高端领域”,既不能完整地展示给大家,又与人们保持着距离,使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有些“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走进21世纪,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东北做为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丰富的资源,蓬勃的经济活力,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现实来自于过去,人们有必要了解一部贯通古今的东北历史,从而掌握这一地区的发展走向,这也是历史、现实、未来不可分割的必然要求。
本书的宗旨,力图展现东北独特的历史传承,为人们提供了解东北历史的路径和基本资料。以简约贯通,完备充实,易于阅读,喜闻乐见的特点,描述自有人类活动的远古时代到本世纪初东北的历史全貌,把多年来多方研究、发掘、积累的成果呈现于普通受众。在此,对本书涉及的时空概念和范围,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地区与民族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历史分期及运行脉络等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
东北,亦称“关东”,指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 ,包括现在辽宁
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盟一市。就历史上的东北而言,它的空间范围则不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所有在这里活动的人群和民族都不是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区域孤立存在发展的,民族间的迁移、穿插、分化、融合是历史演化的常态。本书叙述的地理范围会有所伸缩和变化,在若干时期视当时的民族活动区域、疆域管辖、机构设置、文化分布可能会涉及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北至贝加尔湖、东至朝鲜半岛、库叶岛等区域。
通览东北历史,时间上始自二三十万年前有人类活动遗迹的“金牛山人”及十五万年前左右的“鸽子洞遗址”,即考古学分期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学分期的“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新人”的史前人类活动。经过数以万年计的跨越,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原始文明,即以遗址文化、考古资料叙述为主的阶段进入到可以不间断历史分期的朝代更替、民族演化承袭明确的社会形态,即考古、文字、文物、图片等综合资料叙述的阶段。
`东北古代史部分,按照中原王朝的沿革框架,勾勒在东北的各民族活动和相互关系,展现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社会发展和变革。既表明东北史是中国历史组成部分的统一性,又兼顾本地区不同民族发展的差异性、特殊性。自夏商周以降燕后期青铜文化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秦汉时期铁器应用至南北朝对东北初步实行有效管辖和治理,隋唐迄辽金元强化对东北管理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明和清前期对东北的经营与垦殖,从而构成中国历史总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差异性和特殊性看,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发达地区,就是东北内部,南北之间、东西之间、各民族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和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别。七世纪中叶以前,西部大兴安岭东麓是东胡、乌桓、鲜卑、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中部有农耕和畜牧经济的秽貊族建立的夫余和高句丽地方民族政权的兴衰;东部长白山两侧、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丘陵平原有繁衍承袭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氏族部落的畜牧业和渔猎经济;在这三个族系的南部辽东辽西地区,自殷商以来就是汉族占主导地位,与中原地区联系和交流密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高出北部一筹,对东北其它地区起着牵动作用。
七世纪中叶随着高句丽王国灭亡,以粟末部为主体的靺鞨七部,建立起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王国,直到契丹建辽国统一东北,继之女真反辽建立金政权,蒙古兴起于斡难河元朝建立,明对东北的统治直到满族入关,东北地区长时间是统一的历史舞台。但西部的游牧社会、中部的农畜牧社会、东部的渔猎社会和辽东辽西农耕社会的差异仍然延续着。清入关后将东北做为“龙兴之地”,筑柳条边实行“封禁”以与山海关内相区别,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实行特殊政策。 纵观东北古代历史,有其独特的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特征,存在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诸如多民族共居与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经济布局的地区性、不平衡性与落后性,各民族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不同族系在东北历史舞台上的交替崛起与衰落,与中原政权的相互征伐,交互统治,构成了鲜明的地方特点。
研读东北古代历史,东北古代民族的历史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东北的当地人,不但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开拓者,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数度扮演过当仁不让的主角。秦统一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东北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的年代接近一半。可以说,忽略了东北民族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历史就无法书写。东北民族中,先后建立政权的有夫余、高句丽、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粟末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它们分属于秽貊、东胡、肃慎三大族系。秽貊首先在汉代兴起,先后建立起夫余、高句丽地方民族政权。夫余在北魏时灭亡,高句丽政权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灭亡,从此这一族系便随同其政权一起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上消亡的民族。东胡一系的慕容鲜卑从西拉木伦河走出来,在东晋时建立的诸燕政权不仅统治了辽西,还统治了河北八十多年。同样属于东胡系的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东侧走出来,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纷争的局面,统一北方,开创了南北朝局面,统治着中国北部达二个半世纪。肃慎一系的粟末靺鞨直到唐朝时才建立渤海国。至此,东北三个族系的民族成员先后从氏族部落的固有形态步入文明的门坎,建立起管辖地域不一的以本族为统治主体的国家政权。但这不过为东北民族的更大跨越拉开帷幕。
从辽、宋开始,东北民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其作用已不限于东北,对全国的历史进程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东北古代民族及其政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由原来活跃于东北的局部区域进而发展为南北对峙、统一全国的全新时期。过去以汉族为主统治中原的局面已经易为以东北民族为主。在唐以后辽、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中,有四个朝代是东北民族或与东北民族有关的民族建立的,或者占有半壁江山,如契丹之辽与女真之金:或者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如元代之蒙古族和清代之满族,这在中国其它边疆地区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氏族部落制发展过来并取得政权的东北各族,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而这些制度都带有本族的特点和传统痕迹,又不断的吸收、移用和模仿中原制度的内容或形式。最早建立起东北民族政权的夫余国还保留若干氏族部落军事民主制的遗风,如遇到“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于王”,依据群众意见可以撤换或杀掉国王。它的主要官吏皆以六畜名官,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似与古代中原的司马,司牛等官称异曲同工,可见它主要是来自原始的畜牧时期人畜聚居的一种制度。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抛弃了本族旧制,因袭中原,利用汉人变本邑落为侨置郡县,变部落军事组织为诸军户制。高句丽保有本族特点,吸收中原制度精神形成自身制度,在官制上保有旧官名称,并依据其官等之大小比之中原之品级,以耨萨、邑使比都督、刺史。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则全面照搬和模仿唐朝制度,在制度方面对唐的依赖性极大。契丹之辽采用本族的头目制与中原州县制结合形成头下军州,又采取本族与汉族分治而实行南北面官制度。金代女真的猛安谋克和清代满族(后金)的八旗都起源于原始的围猎,依所领人数多少为号,猛安谋克即取名于此组织的百夫长、千夫长。它由围猎组织发展为军事组织,进而与女真村寨结合为以户计的地方组织。围猎以旗为标识,八旗旗制即取名于此。它也由围猎组织发展为军事组织并与噶珊结合为地方性组织。
数千年来,东北北部狩猎和游牧的各民族就络绎不绝地大批南下,反复将他们的统治和其后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用武力强行锲入已经高度发展的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甚至更广大地区,影响了中原,反过来也影响了本民族的社会面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战争、掠夺成为一种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民族生活的职能,南下征服的过程也是中原先进生产方式与文化向东北传入的过程,汉人向东北迁徙空前增加,移民活动相当频繁,形成了非常活跃的民族对流运动,促进了各族的接近与融合,改变了民族人口的布局。1644年,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东北大部分人口迁往京畿地区。明末清初满族人口约100万,迁入关内的达90万之多,这次大移民史称“从龙入关”。东北大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为此,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1653年(顺治十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民众到东北垦荒种地。对招徕的移民月给口粮、籽种和牲畜。与此同时,设置了管理移民的地方机构。1668年(康熙七年),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人口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于是废止了招垦令,推行封禁政策,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措施越来越严厉。尽管如此,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仅康熙末年,山东到关外垦地者已多至数十万人。据统计,到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大约有180万关内移民涌入东北。这是东北历史上第一次较大的移民潮。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以后一直被沿用。在近代因为不同原因,还曾发生过数次大的移民潮,成为影响东北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二
东北地区近代历史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在鸦片战争将中国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虽然中英《南京条约》没有直接涉及东北的内容,但其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随之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却将东北以惊人的速度拖入半殖民地的进程中。以1861年营口开港为开端,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使东北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本地自然经济内部萌发了资本主义因素。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及10年后的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前,凭借强权的政治、军事侵略,日俄在东北激烈争夺,修筑铁路,掠夺矿山,广设工厂、银行,开港立埠,实现了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东北沦为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伴随着清朝政权的终结,军阀统治确立,张作霖崛起于奉天,又控制了黑、吉两省,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又数度逐鹿中原,妄图夺取全国统治权。这一阶段民族资本经济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兴盛。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完全占领东北,炮制傀儡政权,实行了十四年严酷的殖民统治。经济“统制”,完全扼制住其它经济成份生存的空间,成为不折不扣的掠夺经济、战时经济。为永久占领东北,移民侵略,大肆劫掠东北农民土地,大搞殖民文化和奴化教育,摧残固有的民族意识,实行残暴的恐怖统治,血腥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伪满洲国垮台。此为东北近代史的终结。本书对东北近代史的分期断代有别于中国近代史传统体系,没有把1840年鸦片战争和1919年五四运动做为近现代史分期的界限,因为这两个事件没有对东北的社会形态产生根本的影响。而本书采用的分期主要依据是东北半殖民地到殖民地演变的过程和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
近代东北呈现出厚重的时代特征。外国侵略和争夺之激烈,各方的利益角逐和对抗使东北被冠以“东方的巴尔干”。中国北方遭受西方侵略以东北边疆为最早,1689年划定中俄东部边界的尼布楚条约就是沙俄席卷西伯利亚侵入黑龙江,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1858年和1860年沙俄侵占了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贪婪的胃口并没有满足,为实现其“黄俄罗斯省”的梦想,把侵略的触角伸向东北腹地。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军事侵入东北,战后订立“马关条约”,强索辽南地区。日本势力的侵入与沙俄侵略东北的战略形成对抗,导致俄、德、法三国压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沙俄又乘机诱迫签订“中俄密约”,获得了中东铁路及其支线修筑权,在东北开办道胜银行,强租旅顺、大连,从日本口中抠出辽东半岛南端据为己有。1900年7月,沙俄趁镇压义和团之机全面侵入东北,1902年,迫于列强的压力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俄国政府与中国签订了撤军协议,但事实上并未撤军。甲午战争后,日本在争夺东北领土问题上输给了俄罗斯,但其觊觎东北的企图丝毫未变,对俄夙仇难消,终于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获得旅大租借权,将东北南部纳入势力范围。东北成为日俄共有的势力范围。这期间,沙俄还利用蒙古族上层,策动呼伦贝尔“独立”,煽动哲里木盟王公乌泰叛乱,日本两次策划“满蒙独立”,阴谋分裂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乘沙俄参加欧战及俄国革命之机,相继军事入侵东北北部和东部地区,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全东北。勾结和利用奉系军阀,全面渗入和掌控东北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在近代,除俄、日两国侵略东北外,英、美、德、法、荷等帝国主义国家也将侵略势力伸展到东北,但处于次要地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全东北,操纵伪满傀儡政权,把东北彻底变为法西斯统治下的殖民地,变为其全面侵华的基地。在东北近代百年史中,受外国侵略、掠夺、占领,致使主权沦丧、人民苦难,贯穿了始终。其间,东北人民以血肉之躯的反抗也从未间断,前赴后继,可歌可泣。读这段历史,充满了屈辱、沉沦,血迹斑斑,催人泪下,令人激愤。
这一时期,东北的各种移民运动在不同的背景下仍在剧烈进行,这是多种原因促成的。清政府始终无法阻止大量流民涌入东北,为应对地广人稀,边备空虚,外国侵入日迫的局面,不得不逐步开放东北荒地,移民实边,实行“弛禁”政策。从咸同年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40多年间,关内成千上万的农民蜂拥而至,不论是开禁之地,还是封禁之区都涌入了大批的移民,规模越来越大。从移民实边政策实施到清代末年,移入东北的移民人口已达到1400万以上。这之后,面对日俄等外部势力对东北地区明目张胆的侵入,北洋政府和张作霖父子在没有更有效的办法进行抵御的情况下,便有组织、有目的、整车皮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以每年300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对俄国和日本的满洲战略是致命的打击。日俄对东北的各种移民活动一直在进行。“九一八”之后,日本更组织地以每年三十万人的速度向东北移民,但截止到1945年,东北的中国人口多达4500万,而日本人也有260万,是当时最大的外来人群。具有历史影响和意味的是,当时的中国没好枪,没好炮,没好政府,没好军队,就是因为这几千万抡锄头把子的几代人,已遍布东北三省的每个省市和村落,成为在东北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脊梁。使得日俄的所谓“满洲问题国际化”的图谋成为镜花水月。
这一时期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地位发生重要历史转折的时期,由一个经济落后地区迅速变成经济发达地区。在外国资本的冲击和刺激下,经过关内大量移民的辛勤开发,农业,工业,商业贸易有了长足发展,矿业、林业、粮食加工业,纺织,酿酒,制烟等工业,交通通信,金融业先后兴起,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近代工业经济体系。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大增,粮食品种优化,产量提高,还出现了少数近代农牧垦殖公司。随着外国资本竞相投入东北,近代科学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手段迅速进入,影响东北也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以吉林机器局设立为标志,经营和开办了漠河、三姓两座金矿、旅顺船坞等一些官办洋务企业。民族资本的传统手工业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向近代企业迈进。榨油,制粉,酿酒等三大粮食加工业广泛采用机器生产,在营口、大连、哈尔滨、奉天、安东等地这些民族工业都有分布。同关内相比,清末东北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与此同时,中东铁路的开通和后来满铁的运营,客观上又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农业的开发,农产品的商品化,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东北城镇经济的形成和崛起,哈尔滨,长春就是中东铁路和满铁的直接产物。这个时期东北经济进入起飞阶段。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被掠夺和为日本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提供支持的资源供应地,由于集中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靠残酷的奴役和压榨,在钢铁,煤,水电,液体燃料,轻金属,非铁金属等方面,确实有了发展。堆筑起厐大、畸形的工业大厦,东北成为新兴的重工业基地。到1943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9、3%,超过农业,为光复后东北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这是东北开发、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外国的坚船利炮,在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打破了东北地区长期封禁自闭的状态,在历史的瞬间展示出多彩斑斓的外部世界。这在清朝腐败落后的统治和东北自然经济按部就班的演化中是不可想象的。日俄在东北的殊死争夺,需要凭借货真价实的力量来角逐,在这里,不但要展示军事实力,双方还要把本国最先进的工业设备,科技成果,文化艺术搬到东北来。中东铁路的建成和满铁的运营极大程度连结了东北内部,也连结了外部,这些都构成了东北开发、开放和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素。门户洞开的结果,有侵略,有屈辱,当然也有好的和进步的东西进来。起于近代的中外文化交融,华洋杂处的景象在当时很多地方存在,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具开放活力和时尚元素,最具艺术气质与创意精神,最具文化消费意识和浪漫色彩的地域。哈尔滨,大连,长春,沈阳等城市成为汇萃各国特色艺术和文化的载体。电影、宗教、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摄影广告、建筑各门类艺术,俄侨文化、犹太文化,朝、日、美、英、法、意大利、德国、波兰、捷克等国文化在东北各地都有遗存,影响深远。
三
现代东北历史以三年解放战争为发端。确定这一时期为东北现代历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权属性以及社会阶层与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截然不同,而这些主要标志则一直延续至今。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势和它的战略地位与全国其它地区大有不同。在关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国民党撤离大陆前没有根本改变,而在东北,国民党的统治势力始终没有越过松花江以北,更没有有效地对东北全境实施管辖和治理。相反,中国共产党在光复后即有抗联部队随苏军解放东北,并占据一些战略城镇,随即从关内调入大量部队和干部,以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目标,有力地抵御了国民党的武装进攻。辽沈战役全歼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这个时期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工业区和商品粮最多的地区。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形势,赢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东北成为最早建立人民政权的大区。在全国范围内还在为破坏旧秩序激烈角逐的时侯,这里已经开始建立新制度。从经济结构上看,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已经确立。它的意义是不仅在东北成功的实践,更为解放初期对全国农村和城市的治理提供了模式和经验。
1948年12月,东北全境解放,政权建设和结构体系更加完备。1954年,实行大区撤销、并省。东北地区设立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这种区划和行政管辖一直沿袭至今。从此,东北地区的政治进程完全融入中国政治的总进程中。本书不对东北地区发生的与全国相同的政治事件的局部表现做单独叙述。
东北地区做为关联性较强的相对完整的工业区和经济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可圈可点之处颇多,构成现代东北历史的丰富内容。建国初期,在努力恢复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东北接近朝鲜前线,三年战争期间,东北人民大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此间,社会经济也完成了根本改造。做为一个地区的历史角色,由于内在联结的紧密或因共性突出,更多的是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此外,由于民族、民俗、民风的影响,其文化特征也很突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从1952年东北地区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期后,迎来了建国以来第一个经济建设高潮。黑、吉、辽成为国家“一五”重点建设的地区,东北做为全国工业基地的位置即于此时确立。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混乱不清的意识形态评判一切事务,做为边疆地区在这种政治浪涛的起伏中毫无自主把握能力,丧失了自身的特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省影响深远。这十年中,尽管由于非正常政治状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运行有很大干扰,但是若干经济领域依然循其自身轨道有所收益。
“文革”结束后,东北三省把重点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经济运行经历了若干起伏阶段。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普遍陷入困境,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政策的扶持和外部环境改善以及三省相继采取一些措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东北在新的世纪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特色突出的的区域经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域风情、美仑美奂的自然风貌,构成了当代东北的壮丽画卷,没有人怀疑东北是中国乃至东北亚最有发展前景的地区。
本书在概论部分以较浓重的笔墨,系统地阐述东北历史的基本脉络,突出各时期的时代特征,目的就是使读者对我们身边发生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而不是零星的、贯通联接而不是孤立割裂的认识,再现我们成长生活的这片热土上的一幕幕历史活剧,从东北各种历史事件的盛衰兴亡和个人的成败中,发掘其因果和外在环境因素,从中取得借鉴,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是史鉴之义。也是本书期待的效果。
目 录
第一编 古代东北历史
第一章 东北的石器时代与古人类
第一节 东北历史的发端——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
金牛山遗址
庙后山遗址
鸽子洞遗址
周家油坊遗址
安图人
哈尔滨人遗址
塔河县十八站遗址
漠河县老沟遗址
第二节 东北的新石器文化
扎赉诺尔人
查海遗址
新乐遗址
新开流遗址
昂昂溪遗址
铜钵好赉遗址
红山文化
第 二 章 青铜时期东北社会状况与古民族
第一节 东北的青铜文化分布
夏家店文化
西团山文化
白金宝类型文化
第二节 东北的氏族部落与古民族
一 殷商先人源于东北
二 九夷(东北夷)
三 秽貊
四 肃慎
第三节 箕子东渡与朝鲜侯国
第 三 章 战国(燕)秦汉时期对东北的
开拓管辖与诸民族并立
第一节 燕向东北南部的拓张设置与燕北长城
第二节 秦汉统一和管辖东北
一 统一进程
二 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
三 秦汉统一下的东北郡县设置与管辖
第三节 东北各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关系
一 挹娄
二 夫余
三 高句丽
四 鲜卑
五 乌桓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第四章 魏晋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东北
第一节 曹魏统一东北
一 公孙氏割据辽东
二 曹操北征三郡乌桓
三 曹魏统一东北
四 毌丘俭征高句丽
第二节 西晋、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东北
一 慕容、段氏、宇文三部
二 前燕的崛起
三 后燕的兴亡
四 北燕
五 北朝对东北的管辖与治理
第三节 魏晋北朝时期东北的设置
一 魏、西晋时东北郡县
二 十六国时东北郡县
三 北朝时期东北的设置
第四节 东北诸民族状况
一 高句丽政权
高句丽的征伐与扩张
高句丽的社会发展变化
二 夫余王国
三 勿吉族
四 室韦
五 库莫奚和契丹
六 豆莫娄
七 地豆于
八 乌洛侯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的文化
一 北魏义县万佛堂石窟
二 高句丽的墓葬及壁画
三 好太王碑
四 高句丽音乐和舞蹈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东北
第一节 东北各族概况与治理
一 高句丽族
二 靺鞨族
三 契丹
四 奚
五 室韦
六 隋唐对东北各族的管辖和治理
第二节 隋征高丽
一 起因
二 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
第三节 唐灭亡高丽及对辽东的经营
一 唐朝出兵辽东
二 高丽灭亡
三 唐朝经营辽东
第四节 渤海国的兴盛
一 渤海政权建立前东北的形势
粟末靺鞨
营州之乱
二 渤海政权的建立
渤海国主体民族的归属
震国的建立
受唐册封,改称渤海
三 渤海国政治的发展进程
武王实力的扩张
文王的文治
渤海封建化的确立
渤海国政局的演变
宣王中兴
四 渤海国的社会经济
五 渤海国的文化
六 唐朝对渤海国的管辖
七 渤海同日本的友好往来
第六章辽代的东北
第一节 阿保机建国与争夺王位的斗争
一 阿保机统一契丹诸部
二 辽的建立
称帝建国
营建皇都
制定成文法
三 灭渤海置东丹国
渤海国的衰落
攻克渤海上京龙泉府
建立东丹国
四 争夺皇位的斗争
太宗继立和东丹王投奔后唐
“横渡之约”
察割政变与辽统治中衰
五 萧太后摄政和圣宗时期的封建化改革
第二节 辽的统治机构及特点
一 中央机构中的两套官制
二 地方机构之部族制、州县制与投下军州
三 斡鲁朵与四时捺钵
第三节 辽代东北地区的经济
畜牧业
渔猎业
农业生产
手工业
第四节 辽代东北的文化艺术
一 契丹文字
二 文学
三 艺术
第五节 渤海遗民的反辽抗争
大延琳起义
高永昌起义
第七章 金代的东北
第一节 女真族的勃兴与金政权的建立
一 女真族的兴起
二 金王朝的建立
三 金统一东北地区的进程
占黄龙府
护步答冈战役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四 阿骨打的社会改革
第二节 金代东北的经济和政治
一 金代东北的社会经济
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二 女真族向封建制的转化
三 金代东北的政治
金代官制及其变革
地方机构
猛安谋克制
金代东北的行政设置
东北西部的界壕
四 耶律留哥独立与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
第三节 金代东北的文化
一 创制女真文字
二 洪皓对东北文化的贡献
三 文化艺术
文史学
音乐和舞蹈
嘎拉哈雕刻
“大金得胜陀颂”碑
亚沟石刻图像
四 宗教
萨满教
佛教
道教与曹道士碑:
第八章 元代的东北
第一节 蒙古族的兴起及对东北的统一
一 蒙古族的起源和族名
二 蒙古族的兴起
从“古列延”到“阿寅勒“
铁木真的成长壮大
十三翼之战
征服塔塔儿部,开始统一东北进程
经略辽西、辽东
灭东夏国,征库页岛,统一东北
第二节 元代东北的政治和经济
一 乃颜、哈丹之乱
二 辽阳行省
三 元代东北的驿站
四 元代东北民族
蒙古族东渐
女真及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各族
元代东北的民族融合
五 元代东北的社会经济
屯田
渔猎
造船业
六 元末红巾军在东北的活动
•第九章 明代的东北•
第一节 明对东北的统一与管辖
一 元末明初东北的政治形势
经略辽东
招抚纳哈出
二 兀良哈三卫的设置与明成祖的五次北
兀良哈三卫的设置
明成祖的五次北征
三 经营女真地区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置
招抚海西女真
招抚吉里迷女真等部族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
第二节 明代对东北的开发及各族社会经济
一 辽东的军屯
二 兀良哈地区的经济
三 明初女真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 明中叶以后东北
一 建州女真的迁移和壮大
胡里改部的迁移
斡朵怜部的迁移与壮大
二 辽东马市贸易
第四节 明末东北形势的演变
一 明代辽东边墙
二 李成梁总兵辽东
三 辽东军户兵变
四 金得时起义
第十章清代的东北 (鸦片战争前)
第一节 后金政权的建立
一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二 后金政权的建立和满族的形成
创建八旗制度
兴筑城池
扩大治理机构
创制满文
称汗建国,满族形成
第二节 后金与明朝的战争
一 萨尔浒之战
二 进入辽沈地区
努尔哈赤智取开原、铁岭
夺取沈阳、辽阳
迁都沈阳
攻占广宁
三 宁锦大捷
四 清军在东北决胜明军
五 清(后金)与明对朝鲜的争夺
六 整肃内政 统一东北
第三节 清前期对东北的管辖治理
一 东北各地的设治与管辖
从总管到三将军的设置
盛京五部侍郎
分族而治的管理体制
1.八旗驻防制2.汉民州县制
3.原住民噶珊姓长制 4。东蒙盟旗制
第四节 清前期的经济
一 清初辽东招民开垦
二 局部地区的土地开发
官田、旗地、京旗屯田、民地
三 清初封禁与柳条边
第五节 流人与流人文化
兴办教育
流人诗歌
1,诗僧函可。2吴兆骞与七谪之会
流人著述与东北方志
第六节 清代东北的乡土文化名人
一 王尔烈的词翰
二 高其佩的指头画
三 杰出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第七节 清代东北各少数民族及其相互关系
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回族、朝鲜族
第八节 沙俄入侵东北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一 沙俄入侵我国东北
二 雅克萨战争
三 《中俄尼布楚条约》
四 《中俄尼布楚条约》后的巡边制度
第二编 近代东北历史
(1860年——1945年)
第一章 西方势力的侵入
与东北边疆危机
第一节 营口开港与东北社会经济结构的局部变化
一 鸦片战争对东北的影响
二 营口开港,西方势力嵌入,东北地区商品经济渐成规模
三 流民闯关东、弛禁放垦、土地开发与地方设置
第二节 沙俄鲸吞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
第三节 东北三省军政改革
一 武力恢复秩序与整饬吏治
二 变通官制,满汉兼用
三 改革军事、增设练军
第四节 清政府加强东北边防、推动官办工矿业的举措
一 吴大澂督办吉林防务
二 驱逐漠河金匪
三 李金镛经营漠河金矿
四 开办三姓金矿
五 创建吉林机器局
六 建立电报局
七 修筑旅顺海防基地
八 东北史地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 列强瓜分东北与清统治的终结
第一节 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
战争之前
战争过程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三国干涉还辽
第二节 “中俄密约”与沙俄强修中东铁路
一《中俄密约》和借地筑路
二、沙俄强租旅大,攫取南满铁路修筑权
三、修筑中东铁路
第三节 东北义和团与沙俄入侵东北
东北义和团运动
沙俄入侵东北
第四节 日俄战争与瓜分东北
一 战争过程
二 《朴资茅斯条约》的签订
三 《日俄密约》及对东北的瓜分
四 沙俄对北满的控制与掠夺
五 日本设置关东都督府与“满铁”
第五节 清末东北经济的全面发展变化
一 东北正式全面开禁
二 私人地主经济的兴起
三 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 民族工业资本的初步兴起
第六节 东北实施“新政”与三省分建
行政体制的变革
推行近代警察制度,行政司法分权
编练新式军队
筹备地方自治,草创民主议事机构
第七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东北
革命党人在东北的早期活动
武昌起义后东北不同阶层的反映与活动
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东三省革命的结局
第八节 日俄挑唆民族关系,加紧对东北的侵略和分裂活动
一 沙俄策动蒙古王公贵族“独立”与叛乱
分裂外蒙古
策动呼伦贝尔独立
煽动哲里木盟郡王乌泰的叛乱
沙俄继续在北满的扩张
二 日本策划“满蒙独立”运动,加紧控制东北
二次“满蒙独立”运动
日俄继续勾结,共同瓜分东北
扶持亲日势力
第三章 张作霖的崛起与奉系军阀的统治
第一节 清朝垮台前张作霖其人其事
身世卑微,出身贫苦
投身绿林
接受点编,效忠清廷
巧于应对,壮大自己
剿灭蒙患、维护统一
进驻奉天,镇压革命
第二节 取得奉天军政大权进而统一东北
立足奉天 称霸全省
兼并黑吉统一东北
日张勾结 成就霸业
整顿财政金融,增强经济实力
收回中东路护路权,设立东省特别区
第三节 逐鹿中原 觊觎全国政权
助直反皖、共主京师
整军精武、扩充实力
直奉二战 逐鹿中原
第四节 张学良主政东北
执掌权力 稳定危局
顶住压力、毅然易帜
枪毙杨、常,统一军权
实行有利于经济和提升教育的措施
“收回国权”,支持反日民主活动
中东路事件
东北军主力入关
日本准备武装占领东北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
第五节 东北工人阶级的产生与中共东北组织的活动
东北产业工人队伍的产生和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中共组织在东北的建立及其活动
第四章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全境
一 柳条湖事件,日本发动军事进攻
二 东北各地沦陷
辽宁、吉林主要城镇沦陷
“江桥抗战”,黑龙江主要城镇沦陷
锦州、哈尔滨沦陷
第二节 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建立
网落汉奸,拼凑伪政权
胁诱溥仪出任伪满执政
日本全面攫取侵略权益
溥仪称帝
伪满洲国的政体
第三节 日伪的殖民统治
一 军警宪特的罪恶行径和残暴的军事镇压
网络化的强力统治架构
推行“治安肃正”、“集团部落”,实行镇压政策和“三光”政策
二 控制经济命脉,殖民经济“统制”体系
控制交通,掌握路权
建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垄断金融事业
对工业的“统制”
农业
对通讯的垄断
对海关的垄断
财政
疯狂的殖民掠夺
三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
四 日伪的文化专制和教育
日伪的文化统治
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
第五章 东北的抗日战斗与日伪强化殖民统治
第一节 东北民众的抗日武装斗争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抗日斗争
一 中共满洲省委创建的抗日游击队
二 东北人民革命军
三 东北各阶层人民的反日斗争
城市工人的反日斗争
依兰土龙山农民抗日暴动
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反日斗争
第三节 日伪强化殖民统治
加紧准备进攻苏联
“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关东军特别大演习
推行北边振兴计划,建设国境军事设施
第四节 抗日联军的艰苦战斗
抗日联军的组成
抗联编为3个路军
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阶段
抗联的小型游击战争
抗联边外野营整训
第五节 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伪满覆灭
一 抗联配合苏军在东北的行动
二 抗日联军历史使命的完结
三 日本投降,伪满覆灭
第三编 东北现代历史
第一章 东北解放战争与根据地建设
第一节 战后形势与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策略部署
一 光复后东北的形势
二 东北的战略地位
三 中共“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和控制东北的部署
四 国民党控制东北的部署
第二节 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与停战谈判
一 国共两军争夺山海关、锦州地区
二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三 四平争夺战
第三节 中共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一 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反奸清算
减租减息
分配日伪土地
“煮夹生饭”运动
剿匪与锄奸反特
中共壮大武装
建立各级民主政府
东蒙的自治政权
第四节 国民党在其占领区的统治
国民党在占领区的政治设置
接受敌伪资产
光复前后的经济损失(日伪破坏与苏军拆迁)
第五节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与1947年夏秋冬三大攻势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夏季攻势
秋季攻势
冬季攻势
第六节 新式整军与解放区建设
新式整军运动
加强解放区的建设
第七节 辽沈战役与东北全境解放
第八节 东北解放区的和平建设
工作重心的转移
城市的恢复和改造。
完成新区土地改革
全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东北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主义改造
一 建国时东北地区基本情势
二 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
三 东北地区的“三反”“五反”运动
四 东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成就
五 东北各省的“一五”计划与经济建设高潮
六 东北行政区划——黑、吉、辽三省的确立
第三章 东北经济建设在曲折中的发展
一 社会进步,完成“一五”计划
二 知识分子状况与思想理论动态
三 东北的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四 1957年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
第四章 大跃进至今的东北略情
标签: 宁锦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