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间,中国屡次受到外国列强的入侵,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在这个危急存亡之时,也出现了很多爱国人士,尽自己的全力,积极救国,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名人,也是其中的一个。但他生前被污蔑成汉奸,他就是郭嵩焘。
郭嵩焘一开始的人生并不顺利,两次参加会试都以落选告终,后来参加了第三次会试,才考到了进士。而在他失意的期间,他就任于浙江学政的幕僚,类似于今天秘书的文职工作,在这里目睹了浙江海防的失守,以及英国先进的船只大炮,这令他十分震惊,也为他的传统思想带来了全面的革新。
以至于郭嵩焘真正做官之后,十分关心中国的海防建设。曾国藩曾经多次拒绝创办湘军,是郭嵩焘一直没有放弃,多次上门劝导曾国潘创办湘军。而后来湘军的成功,也代表了郭嵩焘的坚持是很有远见,也是极其正确的。而在操练湘军的过程中,郭嵩焘与外国人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也在这个过程中,郭嵩焘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
果然,郭嵩焘更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洋务运动,与当时多数人认为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就可以走向富强的思想不同,郭嵩焘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手段,这一先进的理论,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识之士认为郭嵩焘的思想与时俱进,看到了中国生存下去的希望。
而更多的是一些封建保守的旧势力,他们虽然知道当前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强大的帝国了,也知道中国所处的环境危机重重。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宁愿蒙蔽自己的双眼,自欺欺人地活在自己的春秋大梦之中。旧势力认为,郭嵩焘这是对崇洋媚外的行为,是对中国封建体制的大不敬。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才是真正把郭嵩焘推向了风口浪尖上,这就是著名的马嘉理案。英国驻华大使的翻译马嘉理开枪打死了中国居民,结果当地居民奋起反抗,最终把马嘉理给打死了。而面对这次冲突,英国人更是毫讲道理,要求清政府派人前去英国道歉。所谓“弱国无外交”,清政府只能找官员前去英国道歉。
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件事,因为如果作为中国代表前去给英国人道歉,势必会被国内的人民抨击,留下千古骂名。但是,郭嵩焘选择了承担起这个责任,代表中国访问英国,但更多的,他是想去看看当今的世界强国是如何发展的,好总结经验回国进行一系列改革。
最后,郭嵩焘还是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他与守旧主义的刘锡鸿发生巨大的冲突,被刘锡鸿诬陷“三大罪”,结果无奈之下只能卸任回国,回国以后的郭嵩焘更是被人们谩骂,甚至有人说他是“卖国贼”,官场之中已经容不下他的位置了,他只能称病还乡。
郭嵩焘在世之时,一直不被人们所理解,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坚定着自己的理想,曾经写下过一首预言诗“流传百代千令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而如今的事实证明他的语言是完全正确的,他的确被后人所肯定尊重着,也算了结了他的一桩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