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既是中世纪自身发展之果也是促进其发展之因

纵横百科 49 0

  客观地说——中世纪既是文艺复兴和大航海结束的,又不是它俩结束的。 说是它俩结束的,因为这两件事,被后来的史学家们,作为中世纪于1500年结束的标志性事件;说不是它俩结束的,因为它们亦是中世纪发展之“果”,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但不是主因和唯有之因。

  需要说的是,以往人们对中世纪的理解,基本是负面的,几乎就是黑暗和落后的代名词。实际上,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变得更为客观和全面,主要观点是——中世纪使欧亚大陆文明实现了整体化。

  中世纪的一二三

  1,中世纪,Middle Ages。这个说法的确是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最早使用的,用以表述西欧历史上从罗马文明瓦解,到人文主义者正在参与的文艺复兴的这一历史时期。

  2,关于中世纪的起止时间,《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意见是395年到1500年,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另有一些历史书籍,认为是从476年到1500年,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近几十年来,更多的史学家主张从500年到1500年,这是从全球发展大趋势的视角来划分的,其实只比476年晚了20多年。

  3,中世纪之所以被称为黑暗或落后,有一个史实必须要注意到——这就是自前8世纪到5世纪,西欧能够称得上是文明的,只有古希腊和后来的罗马文明。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北部不断受到日耳曼各部落的袭扰,压力沉重,5世纪终于全面崩溃。罗马文明不复存在了,随之出现的是一批蛮族小国。到10世纪前后,德、法、英、荷、西班牙、葡萄牙等等文字才出现,而且大多处于襁褓期,一般在11、12世纪,才有了各自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献。

  查理大帝

  中世纪的简明史

  1,罗马帝国崩溃后产生的蛮族小国里,只有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王国长期存在。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称帝,是中世纪的第一个帝国。962年,出现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后继者,向皇帝和一切世俗统治者发起挑战,教会势力兴起。1231年,德皇腓特烈二世铸造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第一批金币。14-15世纪,德意志分裂加剧,法、英、西班牙王权逐步形成。

  2,中世纪统治阶层的社会结构为——国王是通过宗教仪式而被授予王位并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皇帝在理论上居国王之上,主要责任是保护教会和实施教规。德意志帝国内部的政治动乱,使皇帝无法压倒教皇。教皇地位曾经日益显赫,但后来民族意识的兴起和教会内部的分裂动摇了教皇的统治地位。

  3,中世纪重要的社会集团是贵族——大贵族既是领主,又依附于国王、高级教士或教皇;他们在领地内享有司法、行政和财政权;其土地层层分封,逐渐有了公爵、侯爵、伯爵等划分。为大贵族当扈从的骑士构成了小贵族,在骑士领地履行各种义务。教会也形成了等级制。大贵族中包括许多神职人员,因为主教区和许多隐修院被授予大量土地。

  罗宾汉

  4,在其他社会集团中,城市居民随着城市复兴而增长。富商跻身于城市贵族之列,他们之下有小行会零售商和匠师,再往下是工资劳动者、学徒和乞丐。经济上的灾难,造成了大批乞丐和流浪者,有的逃入森林或加入强盗的队伍,如英国的侠盗罗宾汉。

  5,中世纪长期存在食物和原料供应困难,这也曾造成西欧人口增长缓慢。10世纪前,人口总数不超过3000万人;300年后的14世纪初,增长至约7000万人左右。但接踵而至的大瘟疫,又使人口减少了约2500万人。

  中世纪发生变化的内部因素。

  1,技术的进步。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西欧取得的技术进步,比整个古典希腊和罗马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进步还要多。”一个原因是,西欧没有奴隶制,而奴隶制往往抑制新的技术。第二个原因是,中世纪的采邑制度也有助于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需要节省劳动力。第三,基督教所主张的体力劳动是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对农业的技术进步有利。8世纪时,“三田轮作制”被普遍采用——任何时候有三分之一的农田休耕;10世纪,发明了马用挽具,使马的拖力提高了四五倍,马被普遍用于耕田,远超牛耕效率。马蹄铁的发明亦很重要。水车原是专用于碾米的工具,中世纪时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原动力——开始用于锻锤和锻炉风箱、大型锯机和车床、织布的浆洗机、造纸的纸浆机和碎矿的捣矿机。英格兰1086年编纂的《土地调查清册》登录了5000家磨坊,平均每50户人家就有一家磨坊,其数量之多,足以大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2,经济的发展。这主要发生于900年以后。首先是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仅在西里西亚地区,就有超过1500个的开垦营,数十万移民参加到开垦新耕地当中,英格兰、法国、德国等的耕地面积成倍增加。渔业,因为造船技术的提高,捕获的鳕鱼、鲱鱼量大增。一些国家制定了矿业法,使欧洲中部和北部地区盐、银、铅、锌、铜、锡和铁矿石的产量有很大提高。同时,大不列颠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丰富的木材和松脂的开采范围,这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各种生产行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到14世纪,商业已从边缘行业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交换的货物包括英格兰的原羊毛,弗兰德的用英国羊毛制成的毛织品,德意志的铁和木材,斯拉夫地区的毛皮,西班牙的皮革和钢,以及东方的奢侈品。意大利形成了威尼斯、阿马尔菲和那不勒斯等商业中心。

  3,新君主国的崛起。 10世纪时,西欧终于遍布封建小国,它们一点点地蛋食已灭亡的查理曼帝国的土地和权力。广义地说,此后西欧政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1世纪前,教皇和皇帝基本是合作的。教皇帮助皇帝反对德意志世俗贵族;作为回报,皇帝支持教皇而不支持反对教皇权力的拜占庭势力。第二阶段,1073年教皇格列高里七世即位开始至13世纪,是教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时期。第三阶段,1302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颁布《教皇训令》,教皇至高无上的时期突然戏剧性地结束了。在此之后,是新君主国的崛起。新的欧洲君主们,大都与新兴商人阶层结成非正式联盟。新兴商人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还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币厂经理。作为回报,新君主向商人们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情理的要求。他们还为商人利益服务,废除自治地方当局的关税、法律、度量衡和货币。这种合作,使新君主国迅速发展。到15世纪,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法国、葡萄牙以及斐迪南和伊莎贝拉联姻后的西班牙领土。

  蒙古帝国形势图

  4,东西方的交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三大发明即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古人并不知晓:我们应注意到,没有哪个方面的发明就其力量功效和结果而言,比三大发明更惹人注目。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与欧洲中世纪几乎同时存在的,是穆斯林帝国和蒙古帝国。正是通过这两个帝国,使欧亚大陆的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结——一是商业的联结;二是技术联结;三是文化和宗教的联结;四是视野的扩展。欧洲从此中,受益匪浅。三大发明,是在这种联结中,传播到欧洲的。

  5,文艺复兴。11世纪,主教们为了培养教士,开办了教会学校。一个世纪后,发展成为了最早的大学。14世纪时,包括教授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大学已经很普遍。这成为土壤,1350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1600年间。这个运动是中世纪之“果”,同时也是“因”,促进了中世纪的早日终结。

  6,西欧的扩张。4到10世纪,欧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扎尔人、维京人和穆斯林的侵略。但从10到14世纪,欧洲人已经开始对外扩张。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接助力了这种扩张。尤其重要的,是在造船、仪器、航海技术和海军装备上所取得的进步。1200年至1500年期间,欧洲船舶吨位平均增加到两倍。 600吨到800吨的圆体帆船 ,代替了150吨到200吨的长型单层甲板帆船。13世纪开始使用的船尾舵,迅速代替了陈旧的,低效率的边舵。14世纪,葡萄牙人对阿拉伯三角帆船的索具做了改进,使船只更适于迎风航行。船体结构和船帆索具方面的进步表明,这时的船只把北欧地中海和中东原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革新,成功结合在了一起。 其结果是船体更大,速度更快,操纵更灵敏,同时也更经济,因为它减少了100到200个划桨手及其食物和装备,大大增加了存放货物的空间。尤其重要的是指南针、星盘和新地图的使用,还包括船炮的使用,都使远航真正成为可能。“大航海”是“果”也是促使中世纪结束之“因”。

  欧洲的中世纪,有其特定含义;它的形成是有其自身原因的;它的结束,主要也是自身内部发展的原因;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既是中世纪自身发展之果,又是促进发展之因,但这个因不是主因。中世纪发展到那个阶段,即便没有这两件事,该结束也会结束的。当然,假设不能代替史实。所有事件的总和,才是历史。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