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讲,六十甲子一轮回。也就是说,人们通常都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细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的走向与这一说法相当的暗合。辛亥年在近代中国,从来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近代的几个辛亥年,都是一些历史的关键时刻,历史到了这个时候,往往峰回路转,发展到新的阶段。
本文即以辛亥年为圆心,六十年一个甲子为半径。将近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辛亥年1851年开始到1911年为第一个历史阶段;第二个辛亥年1911年到1971年为第二个历史阶段;第三个辛亥年1971年到2031年为第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走完,中国大致就走出了黄仁宇先生所讲的“历史的三峡”。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其鲜明时代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英雄辈出,各逞其能,造就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一个甲子,1851~1911 变革。
从1911年辛亥革命往前推60年,正好就是1851年。此为第一个甲子。这六十年间,中华大地的时代主题是变革。1851年,是辛亥年,这一年在南方的广西省,洪秀全举行了金田起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运动,也拉开了时代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究其缘由,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一方面,清朝由建立发展到道光年间,经历了康乾盛世,国力已经由盛而衰,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开始显现,社会矛盾丛生。另一方面,1840年英国海军叩关,打败了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清军。在议和当中,英方的主要条件是五口通商,清廷设外交部,并建立起自由平等的市场经济秩序,改变以往的藩属进贡的关系。而如果建立起自由贸易的经济体制,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不是割地赔款那么简单了,而是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要有所变革。亡我制度了。中国是守旧还是转型,摆在了那时的中国人面前。
时代在呼唤变革,不变是不行的了,洋人船坚炮利,不变,何以御敌,不变,何以保住大清。但究竟如何变,那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了。太平天国的运动,不妨看做一场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他是普通民众对于社会现实,追求变革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带有农民起义和宗教改革的性质,其均田免粮的口号也具有一定操作性,故能势如破竹。但到了后期,则演变为暴民运动,扰民,破坏生产的事层出不穷。而它的革命理论是土洋结合的拜上帝教,与中国本土风俗习惯不合,其教义也有许多荒诞不合理之处。最终,太平天国的变革尝试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官僚群体,接过了变革的棒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满汉官僚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起先在于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制造机器,进而则引进电报铁路等民用工业,但都仅限于器物层面。后来设立同文馆,派遣幼童留学等方面,开始涉及到科学技术层面。中国的变革,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甲午海战打乱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国人开始反思变革,探索新的变革之道。于是进而追求在政治体制上进行变革,戊戌变法仓促地进行了一次尝试,但由于条件不具备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一个意义在于,它过度地宣传了政治改革的功效性,为日后的激进革命打下了理论基础。
从1851年到1911年这60甲子之间,是中国在不断探索中寻求变革的六十年。这六十年间,最初由农民阶级进行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后,由官僚阶级进行了漫长而缓慢的变革,由器物到文化到制度,逐步深入。变革与探索,始终是这一时代的主题。
总体来说,第一个甲子的60年,中国除了几次对外战争失利外,总体上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西方的科技、文化、乃至思想制度,都融入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华帝国已从单纯的农业国变为工农业并行发展的国家,城市出现了新式的大学,教育制度和内容得到了改良。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较满清时期更为开放。清政府直到光绪皇帝去世前,在顺应潮流加快变革方面,表现还是基本合格的。
清宣统皇帝即位后,辅政大臣实际成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但这几个人却妄图在帝国变革的路上踩急刹车。他们推出的皇族内阁和遥遥无期的预备立宪,实际上就是排斥变革,维持现状。但六十多年来,变革始终是一股滚滚洪流,根本容不得任何人为的阻遏。即使如慈禧太后这样精明干练的政治家,也不敢逆潮流而动,只能因势利导,维持自身的利益。但清末的几位辅政大臣却不识时务,倒行逆施,结果举国哗然。
第二个甲子:1911~1971 革命
清末守旧力量不识时务的举动迅速引起了全国的愤慨,原先反对激进革命的中间派纷纷倒向了革命党阵营。清廷成为了众矢之的,变成了第一个革命的对象。在第二个辛亥年,即1911年,武昌城内一声枪响,早就对满清政府不满的各派势力以此为契机,见风使舵,纷纷宣布独立和支持革命。一时间偌大的大清国迅速土崩瓦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动荡和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来临了。在1911年到1971年的又一个六十甲子之内,革命成了这个时代不变的主题,中华大地的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既有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也有暴烈的社会革命甚至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曾经的革命者迅速成了下一个被革命的对象,真可谓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第一次革命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是由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共同完成。革命成功使中国赶走了皇帝,告别了帝国体制,形式上走向了共和。结束了帝制,两派迅速对中国的体制走向产生了分歧,北洋军阀倾向于开明专制,革命党倾向于议会选举。其实纵观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先富国强兵,再逐步推行民主,后发国家如俄罗斯、德国、日本,起先都不是民主国家。即使是美国,早期联邦政府的权力也一度非常之大,人民也没有普选权。
北洋政府凭手中的兵权,得天时地利;革命党们长期在民间经营颇有民望,得人和。就在两派博弈时,袁世凯跳了出来,不识时务地想做皇帝,结果遭到了北洋军官集团和革命党人的一致反对。袁世凯在北洋将领的逼宫下倒台,随后北洋内部分裂,导致北京政府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失去控制,各地军阀纷纷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时局的动荡,使得帝国失去了严密监控民众思想的可能。一时间,各种社会思潮开始泛滥,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是由于思想上的落后所阻碍,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革命,彻底扫荡旧文化,旧传统。在政治领域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将革命的领域从现实生活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在1915年前后,爆发了新文化运动。这项运动是近代第一次的文化革命,知识分子提出打倒孔家店,旗帜鲜明地反传统,反对封建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革命浪潮。
标签: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