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中国人物画的教化功能

纵横百科 72 0

  刘工:中国人物画的教化功能

  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人物画是最具教化功能的一个画科。在人物画发展的初期,描画圣贤先哲、帝王将相、功臣烈女的作品占了相当比例。这与儒家强调的绘画教化功能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疑都认识到绘画的教化功能,竭力地利用绘画艺术为自己宣扬的政治、伦理纲常服务。因而,中国绘画就此成了书写图像历史的工具,同时也为各门类艺术家提供了入仕为官的机会。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绘制的《金桥图》、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五代画家顾闳中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等等,这些奉诏绘制的历史题材画、政治题材画,都不折不扣的反映了唐代绘画的政治功能。恢弘的是,此类题材被历代热衷仕途的画家继承和发扬,延续至今成为美术工程。

  不言而喻,这种奉诏绘制的画作,一直是历代经久不衰的宏大主题。无聊的是,更有历代的画家饱含热情地投身于此类题材的绘制,甚至胡编乱造出感人的绘画之事。如果论其创作者的艺术动力,无外乎是此类题材能够得到统治阶层的赏识,符合王朝政治的主流文化。那么画家为什么乐此不彼地为王朝政治服务呢?原因很简单,画家迎合王朝政治的主流文化,不仅能够获得丰厚的物质利益,同时也能如愿以偿的名垂青史。

  由此,弘扬王朝政治文化的画作,以及借喻故事或再现所谓历史伟业的画作,是中国历代画坛上的奇葩。它的产生使中国绘画有了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色,形成了格调鲜明的宣教功能。对官场画家来说,他们首先是文人,其次才是所谓的画家,性质是包养的艺术劳动者。作为文人,他们的生活经验是饱读儒家经典,方可在绘画的教化功能中获取功名与成就。一针见血地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现实的、投机的、心口不一的、积极投靠权势的、充满封建人伦精神的人格。它涉及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和小团体关系的各个层面,体现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伦常关系上。它有许多表现可述,诸如忠君爱国、治国齐家、刚正不阿、自强不息、安于贫贱等等。这种儒家的理想人格具体表露在人际关系上的进退俯仰,言行举止上的言不由衷。

  ---摘自刘工《中国绘画的精神含义》

  (AAP美国学术出版社 出版)

刘工:中国人物画的教化功能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