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

纵横百科 75 0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

  四大经典著作中, 有人把《红楼梦》放在首位, 这是不无道理的, 因为它不是一部普通的长篇小说。可以这样说: 它是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政治历史小说。抛开“气魄宏伟”(所写对象不同)这一点不谈, 在其他如人性刻划、托物寄情、历史性强等各方面, 我认为《红楼梦》能与《战争与和平》相媲美。

  《红楼梦》一书中所表达出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很耐人寻味。当然, 这其实就是作者曹雪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包含历史观)。曹雪芹生当君主专制社会的晚期, 在经历过农民起义和早期民主主义思潮的冲击下, 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的“天”已经严重残破和急剧衰亡。一部《红楼梦》,就是对君主专制社会晚期“升降兴衰”的艺术概括。由于曹雪芹有着亲身的经历, 故能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属衰败没落的生动描写, 形象地展示了君主专制社会这个“天”的崩塌过程。

  所以《红楼梦》这部书, 既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是什么“情场忏悔”, 也不是什么个人“自传”,而是曹雪芹对君主专制社会腐朽衰落的现实长期观察、体验、认识之后写出的—部君主专制社会的衰亡史。它的基本内容, 就是描写君主专制社会晚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并尖锐地指出它的上层建筑严重腐败就是自掘坟墓, 所以不能避免必将覆灭的命运。当然,这样说, 并不是说《红楼梦》只是一部宣传教科书,《红楼梦》里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有可歌可泣的生离死别, 有来去无踪的侠客显影, 有对人性的善与恶的深刻描绘……极高的艺术水平加上深刻的思想性, 而且也确实具有某些“自传”性质, 这才成就了永远的《红楼梦》这部书。政治思想通过艺术手段去表达, 往往感染力更强, 或许曹雪芹并没有这种思考. 但在客观上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曹雪芹虽然看到了君主专制社会及其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无法知道灭亡后的命运又是什么。在《红楼梦》开始有一首诗名“青埂峰顽石偈”,,是这样写的: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就表白作者虽然判断“苍天”已破, 却表示“无才”去“补天”,因而发出了“枉入红尘”之叹, 为君主专制社会及宗法制度的灭亡唱出了无奈的悲歌。 至于以后如何, 曹雪芹表示自己“无才”,没有能力开出“补天”的药方。也就是说这是自己的“身后事”,当然已什么都不知道了。(待续)

标签: 李皓镧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