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易中天《品三国》硬伤100例之十二

纵横百科 109 0

易中天《品三国》硬伤100例之十二

  钟 少 松

  抄一段古文,兼答天下乙醚:

  愚以为学问乃千秋事,订讹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加惠后学┅且其言而诚误耶,吾虽不言,后必有言之者,虽欲掩之,恶得而掩之?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五《答王西庄书》

  第十一集 海纳百川

  129、105页“《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

  辨析:查《三国志•后妃传》,原文如下:“文帝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后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欢喜,后当倾府藏赏赐。’后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

  核对原文可知: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是要卞夫人多给赏赐(倾府藏赏赐),卞夫人的回答(何为当重赐遗乎)也证明身边的人确实是要求多给赏赐,哪里有什么“要卞夫人请客”呢?

  130、107页“《魏略》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爱贪小便宜,居然利用职权用自家的瘦牛换公家的一头肥牛,结果被罢了官。曹操见到他,故意问:文侯呀,你的官印到哪里去了?丁裴也嬉皮笑脸地说:拿去换大饼吃了。曹操哈哈大笑,回过头来对随从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丁裴就像会抓老鼠又偷东西的猫,留着还是有用的。此事如果属实,大约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

  辨析:查《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原文如下:“丁谧,字彦靖。父斐,字文侯。初,斐随太祖,太祖以斐乡里,特饶爱之。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为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每所陈说,多见从之。建安末,从太祖征吴。斐随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为人所白,被收送狱,夺官。其后太祖问斐曰:‘文侯,印绶所在?’斐亦知见戏,对曰:‘以易饼耳。’太祖笑,顾谓左右曰:‘东曹毛掾数白此家,欲令我重治,我非不知此人不清,良有以也。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遂复斐官,听用如初。”

  核对原文不难发现:易中天先生书中一连四个“丁裴”,都应该改成“丁斐”,这是明显的人名错误。

  易中天在接受王志面对面采访时,声称一旦有人“指出硬伤,立即改正”。他怕别人不懂什么叫硬伤,还特别举例说,对于人名错误会马上更正。现在,我指出易先生书中这个一连错了四遍的人名错误,大家不妨听其言而观其行,看易先生究竟什么时候将这一错误更正过来。

  131、107页“《魏略》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爱贪小便宜,居然利用职权用自家的瘦牛换公家的一头肥牛,结果被罢了官。曹操见到他,故意问:文侯呀,你的官印到哪里去了?丁裴也嬉皮笑脸地说:拿去换大饼吃了。曹操哈哈大笑,回过头来对随从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丁裴就像会抓老鼠又偷东西的猫,留着还是有用的。此事如果属实,大约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

  辨析:仍然是《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所引《魏略》中的原文:“丁谧,字彦靖。父斐,字文侯。初,斐随太祖,太祖以斐乡里,特饶爱之。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为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每所陈说,多见从之。建安末,从太祖征吴。斐随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为人所白,被收送狱,夺官。其后太祖问斐曰:‘文侯,印绶所在?’斐亦知见戏,对曰:‘以易饼耳。’太祖笑,顾谓左右曰:‘东曹毛掾数白此家,欲令我重治,我非不知此人不清,良有以也。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遂复斐官,听用如初。”

  继续核对原文可知:

  (1)、原文并没有记载丁斐利用职权换了公家几头肥牛,易中天说丁斐只换了“公家的一头肥牛”,这是没有历史依据的。而且以丁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的贪性和“被收送狱,夺官”的情形判断,他也不像是只换了“公家的一头肥牛”。

  (2)、原文只有“盗狗”,根本就没有易中天说的“会抓老鼠又偷东西的猫”。 猫都没有,何来“猫论”!

  132、107--108页“甚至就连敌营中的人,他都要设法弄过来为自己所用。他手下的五员大将,就有三员来自敌营: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张郃原是袁绍部将,徐晃原是杨奉部将,乐进和于禁则是他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正所谓‘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辨析:查《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原文,“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当作“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

  133、109页“后来,曹操南下,渡过了汉水,文聘才去拜见曹操。曹操半开玩笑地说,足下怎么来得这么晚呀?文聘说,先前我不能辅佐刘荆州(刘表)以奉国家。现在刘荆州去世了,就只想好好守住汉川,保全百姓,能够“生不负于孤弱”(指刘琮),“死无愧于地下”(指刘表)。”

  辨析:“汉川”当改为“汉水”。

  《三国志》原文中的“汉川”指的是“汉水”,而我们今天说的“汉川” 指的却是汉川市。易中天先生在武汉呆了十几年,不会不知道汉川市是湖北省中部偏东的一个城市,它的东面正好与武汉市的东西湖区和蔡甸区相邻。

  134、109页“《三国志•郭嘉传》说,曹操的核心谋士郭嘉被另一位重要谋士陈群指责,说他行为不很检点(不治行检),而且多次当庭指控。”

  辨析:陈群并不是曹操的“谋士”,由于他比较善于识别人才,所以曹操让陈群做的是举荐人才和监督官员方面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他才指控郭嘉行为不检点,因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135、109页“《三国志•郭嘉传》说,曹操的核心谋士郭嘉被另一位重要谋士陈群指责,说他行为不很检点(不治行检),而且多次当庭指控。”

  辨析:查《三国志•郭嘉传》,原文如下:“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

  陈群是在朝廷上指控郭嘉,并非在法庭上指控郭嘉,所以《三国志•郭嘉传》说陈群“数廷诉嘉”,用的是朝廷的“廷”。易中天先生将它改成法庭的“庭”,这是错误的。

  136、110页“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几位,在前期应该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几乎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贾诩还捎上了一个张绣,荀彧和郭嘉则是从袁绍那里出走。”111页也说“曹操发展初期最重要的几位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几乎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

  辨析:据《三国志•荀攸传》:“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于是征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可见荀攸不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而是曹操主动写信要他来的。

  据《三国志•郭嘉传》:“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可见郭嘉也不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而是荀彧应曹操之请举荐了郭嘉,接着曹操主动“召”他来的。

  据《三国志•程昱传》:“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可见程昱又不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而是曹操曹操主动征辟他来的。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五人中间有三人不是自己“主动投奔曹操的”。

   (《品三国(上)》,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定价: 25.00元)

标签: 历史故事100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