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朝时期的抗日援朝战争略记

纵横百科 21 0

  (文:0狂风0)

  在方韩大战的空儿,没事翻了翻手边的《世界通史》,里面有几节我国明朝时期的抗日援朝战争,虽是历史,但也看的很有味。现依据所看略记一下。

  这次战争其实是相隔不远的两次战争,并且一些过程和我国现代史上的抗美援朝战争有很多相仿之处。相信当时我们的毛泽东也在打朝鲜战争时也肯定借鉴了这次明朝的援朝史实。

  当然,这次战争的发起者就是日本著名的丰臣秀吉,他几乎等同于二战时的日本东条英机,是当时日本的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天皇已伦落到傀儡的地步,至现在的日本,天皇只是象征。

  丰臣秀吉发动这场声势浩大的侵略朝鲜的战争,开始采取了“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就如同日本在二战初期全面侵华时采取的方式一致,这是日军战争的一脉相承吧。日军在登陆朝鲜后,势如破竹,几乎占领了朝鲜的全境,就连入朝作战的明军也被打的一败涂地,退回国内。

  眼看朝鲜即将落入日本之手时机,估计是朝鲜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的李舜臣将军出现了。他从率领几十条船开始,在海上同日本展开了斗争,并且作战屡战屡胜,成就了几个大的以少胜多的海战经典战例,截断了日军与本国的海上联系,极大地支持了陆地上的战斗,也鼓励了朝鲜全国的斗志。民众自发组成义军,成为了后来抗击日本的主力战团。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全国后不久就发动了这次大规模的战争,其准备是充分的。但是在日本进行作战多是在陆地上作战,我分析日本海战较少,并且也没有想到要依靠强大的海军才能战胜另一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所以在陆地上节节胜利的日本,在海战中却屡战屡败,上百上百的船舰被击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力度。并且远离国土作战的日军陆军,由于得不到日本本土的有力支援和保障,在随后的战争中逐失去优势。后明朝又派出大量兵力入朝鲜作战,夺取了平壤,与日军形成对峙局面。此时的明朝不顾朝鲜的请求,开始与日本进行和谈,和谈的拉锯战持续了四、五年,根本没有结果。此时明朝已将大部兵力撤回国内,而日本却以和谈为幌子,积极备战,准备发动第二次全面侵朝战争。

  在发动总攻前,日本认为不除掉朝鲜的海军将领李舜臣,他们很难取胜。于是利用间谍计谋,使李舜臣被当时的朝鲜朝廷下狱。之后,日本认为准备就绪,开始了全面战争。第二次和第一次开始一样,日军从海上、陆上全面开花,尤其是海军,由于朝鲜少了李舜臣,海军被打的大败,朝鲜又一次面临亡国的危险。

  好在,当时朝鲜没有立即杀掉李舜臣。在全国上下一致声音下,朝鲜朝廷被迫再次启用李舜臣。而李复职后,利用仅有的残余船舰,很快又在海上连连获胜,又一次打破了日本全面进攻的算盘。并且这时明朝也意识到了海战的重要性,支援海军继续作战,最后控制了整个海上制海权。

  日本国内的丰臣秀吉听到连连在海上战败,气极而死。他死后,驻留在朝鲜的日军无心恋战,加上海路被截,他们只有想逃回国内的想法了。所以最后在明军以及朝军,包括海军的共同打击下,日本侵朝战争全面失败。

  反观这次战争,发现海战是朝鲜取胜的关键,并且李舜臣是关键人物,没有他,朝鲜当时早已被日本侵吞。同时,从几次大的陆地战争来看,日本军队的陆军作战能力堪称无敌。明朝军队有几次攻城战役,多次久攻不下,其中一次反被他们全歼。并且日本在陆战中是胜多负少。一次大的失败是明朝的军队攻战平壤成功,但也是在明朝动用了所有主力,进行攻击,久攻不下,便诱使日本守军妥协让他们安全离开,才以“兵不厌诈”的手法截杀了日军,取得了平壤的胜利。总之,在陆地上,日军胜多负少,鲜有败绩。可惜的是,他们的海军在李舜臣的打击下难以取胜,并且断了日军的海上供应线,所以导致了最后的全面溃败。当然,丰臣秀吉在战争还没线结束就死掉,也是日本完败的重大因素。

  同时,在这场战争中,发现明朝军队战斗能力不强,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一些胜利多是依靠优势兵力取胜,估计那时的明朝已开始腐败没落了吧。

标签: 明朝统一战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