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林下之围的证据

纵横百科 43 0

  01

  不请自来。白起是打过败仗的,林下之围了解一下,白起都差点丧命。后来白起打死不去指挥邯郸之战,就是因为林下之围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太重了。

  两场战役很像。

  林下之围,秦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赵国和燕国派兵反包围秦军。

  邯郸之战,秦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魏国和楚国派兵反包围秦军。

  02

  林下之围是杨宽的观点,不过,杨宽是个严谨的学者,他不会毫无根据的编造史实,林下之围是有历史根据的。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於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戹,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於秦,因以塞鄳戹为楚罪。

  “兵困於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於燕,以济西委於赵。已得讲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史记*苏秦列传)

  这个和战国策*燕策2 的内容是一致的。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隘,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隘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

  史记*周本纪,战国策*西周策中都有以下一段史料:

  (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

  这段史料中明确说明,白起在攻取赵国蔺、离石两城之后,接下来出函谷关进攻大梁。秦史中只记载了前半部分(白起攻蔺、离石),故意漏掉了后半部分(白起攻大梁),应该是因为攻大梁的时候白起战败。

  战国策的记载当然不能完全当真,不过,其中不靠谱的部分都是为了吹嘘游说之士有多厉害,凭空编造一次白起的败仗不能起到吹嘘作用,所以有一定可信性。

  还有,史记*魏世家有 陵君给魏王上书的记载,可做印证。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魏国三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闲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

  这段话说,五国伐齐之后,秦军曾经五次围攻大梁(五入囿中)。必须把前281年林下之围这一次算上,才能凑齐五次进攻大梁的次数。(林下就在大梁附近,是秦军进攻大梁的驻军基地)

  03

  最后,把林下之围看做一块拼图,那段历史才能拼接起来,合乎逻辑。否则那段历史就是断裂的。

  五国伐齐以后形成的新国际格局是这样的:韩国倒向秦国,赵魏燕三国结盟。魏冉制定了一个把六国各个击破,以统一天下为最终目标的战略计划,六国当中,他想灭掉的第一个国家是魏国,所以,此后秦军总共七次攻魏,五次围攻大梁。

  通过这个战略计划可以看出来,刚开始的时候,魏冉不知道三国结盟的事,三国当然不会好心的通知敌人,前283年,秦军第一次攻大梁,赵燕派兵救魏,魏冉这才惊觉过来。

  听闻赵燕参战,秦军赶紧撤退,第一次攻大梁失败,魏冉从此知道了三国结盟的事,他也知道了,攻魏不能硬来,必须想办法先把三国联盟拆开。

  经过一番仔细研讨,秦国领导层精心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前282-281年,魏冉安排白起先攻赵,就是为了迷惑,误导三国联盟,给接下来攻破大梁争取时间和空间。

  秦军按照新的计划开始攻击赵国,三国联盟中,秦国打不着燕国,它想先消灭赵国的主力部队,削弱援助魏国的力量,便于它下一步去进攻魏国。

  前282年,秦军对赵国攻势取得的战果是,它占领了晋阳地区南边的兹氏和祁两个县城。到了下一年,前281年,秦军又占领了更西边一些的蔺和离石两个县城。

  然而,赵军沉着应对,它的主力部队没有被秦军调动,它始终以我为主,耐心的守城,不和白起在野外交战,不给白起发挥他特长的机会。

  攻城战消耗比较多,这样下去对攻打魏国没有多大帮助,秦军开始实施它的第二套行动方案。从它的作战地点可以看出,它在故意的把战线逐渐向西移动,抵达黄河岸边,这时,秦军开始增建营垒,多树旗帜,伪装出一副主力仍然在当地的假象。实际上,白起率领秦军主力西渡黄河,回到了本土,然后贴着黄河西岸向南到达函谷关,再向东沿着上一次的路线直扑大梁,一路上它都以最快速度行军。

  魏冉的意图是,从上一年到现在,秦军在赵国领土作战长达一年,三国联盟习惯成自然,应该会认为这场战役秦军的攻击目标就是赵国,它们没想到秦军会突然间改变攻击目标。赵国主力没有被消灭,但是它被吸引到了偏远的西北方,离大梁之间还有太行山脉和黄河这些天险,等它搞明白秦军在攻魏,再回援魏国为时已晚。

  现在只有一个燕国来得及出兵,而且部分燕军还被残齐势力牵制着,援助魏国的风险提高了很多,它未必敢来,即使它来了秦军也能对付。

  这一次,秦军没有分头出击,为了抓紧时间,它集中力量,不顾人员伤亡地开始猛攻大梁城。 对魏冉的心思,孟尝君是洞若观火,这段时间他没有懈怠,一直都在整军备战,预先做好了所有准备,秦军一头撞到铁板上,伤亡惨重也没能撼动大梁城。

  赵燕联军的抵达速度也比魏冉的估计快许多,三国军队看准时机同时出击,秦军被打的大败,白起撤退途中被包围在林乡,差点就此丧命,幸亏林乡离韩国很近,魏冉专门派出一只军队从韩国出来把他救走。(五国伐齐之后,韩国已经屈服于秦国,和秦国连横。)

  第二次攻大梁战役就是传闻中的林下之围,白起非常惊险逃得一命,这场失败给他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

  林下之围是秦军第二次攻大梁的时候发生的,秦军和赵魏燕三国联军交战,毫无疑问,这是一场重大战役。秦史却只记载了这场战役用来做准备的前半部分,把这场战役的决战阶段给漏掉了,这是不是很奇怪呢?

  秦史向来讳言失败,对于一场重大战役,它越是想隐瞒,我们就越怀疑秦国的失败是比较惨重的。

  楚怀王死在秦国后,楚国和秦国可谓仇深似海,楚国很想报仇,但是,它一直都没有采取行动,因为这段时间它非常衰弱,伊阙之战后,秦国对楚国发出一封恐吓信,楚国被吓得只好妥协,它和秦国恢复了友好邦交,甚至还继续通婚,好像两国之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到了前281年,楚国突然不再忍让了,它的脾气突然发泄出来,高调的,公开的和秦国决裂,它还派使者去北方各国活动,声称要加入反秦的合纵联盟。如果不是前281年秦国遭遇重创,楚国认为秦国的当前形势很不利,未来的前景也不看好,它怎么会在这时候来一个180度的对外政策大转弯呢?

  同样是在前281年之后,魏冉放弃了他的基本战略,他转过头,连续四年猛攻楚国(前280年-277年),直到前276年,他才回来攻魏。(当时赵魏燕联盟已经不复存在。)

  如果不是由于前281年在大梁城下遭到重创,秦国认为原战略实施难度太高,实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它不可能轻易改变它的既定战略方向,主攻目标和行动步骤。

  林下之围对国际形势造成的冲击,对白起的个人心理造成的影响都清晰可见,一场小失败会造成这么大的冲击和影响吗?秦国可以在史书中把它的失败隐瞒下来,但它不能把各方面对于这场失败的反应也隐瞒下来。只有把林下之围的惨败作为一块拼图镶嵌进去,那段历史才能讲的通。

标签: 白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