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代才女蔡文姬

纵横百科 162 0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纵观茫茫的国家原野,真的很难找得出几个才华出众的女子。然而蔡家女子蔡文姬便是其中之一,蔡文姬字明姬,因避免司马昭的名讳改成了文姬。蔡文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她是中国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妇女作家,她的作品可以说是在汉代乃至整个古代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蔡文姬虽然生逢乱世,一生遭遇坎坷不幸。但是她却多才多艺,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尽管她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是在汉魏妇女文学作家中,可以说是最杰出的女诗人。蔡文姬的作品对后世也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蔡文姬的悲剧人生和她在文学上的成就作为论述的重点,下面我们便浅谈一下从蔡文姬所在的时代背景,她的出身,她悲惨的命运,她的作品这几个方面去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女性诗人。

引言:我国古代妇女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的古代妇女文学在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氛围和背景下,随着历史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坎坷艰难而丰富多彩的道路,这条道路无疑是漫长的。当时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能诗能文的女作家,她们挥动手中的灵性之笔吟唱出深沉又真挚的情恋与心灵之歌。虽然我国古代妇女所在的社会环境非常的恶劣,但是她们的多才多艺却依然光芒四射,当时在没有女子教育也没有女子地位的封建社会当中,却能够涌现出一部分多才多艺的女子,她们当中不乏有能诗会文的。在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时还出现了女性创作的繁荣时期。而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古代文化主体的形成和确立期又是古代妇女文学的逐渐发展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才华横溢的女子们,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大量的逸闻和佳话,她们为古代妇女文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国古代妇女文学虽然源远流长才女辈出,但由于女性作者在文学史上受到歧视,再加上我国古代妇女文学在创作这一方面并没有像男子一样有清晰的传承关系,所以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会受到人们的忽视,再加上她们的文学作品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丢失严重,甚至有一些作品字迹内容模糊不清真假难辨,这现象在古代先秦汉魏时期表现最突出。在古代汉魏六朝时期,在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中,没有出现女性作者及女性作品。在钟嵘的《诗品》品评从两汉开始到梁代的作家共有一百二十多位,但是其中只涉及女作者的只有四个人。在《文选》选录自先秦开始到齐梁许多诗歌、文章作品中,关于女性作品的也只选了班昭的《东征赋》与班婕妤的《怨歌行》这两篇而已。所以在这个时期的蔡文姬是中国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妇女作家,蔡文姬和她的作品不单单是在汉代,甚至是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她的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这些年来更是在古代妇女作家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之一,但是对蔡文姬的研究最开始主要是集中在对蔡文姬的三部著作,分别是《胡茄十八拍》、五言《悲愤诗》和七言《悲愤诗》,进而使蔡文姬的生平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篇文章论述的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蔡文姬的悲剧人生,另一方面是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她的悲剧人生和她的文学创作深受汉代末年的社会、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通过研究蔡文姬的悲剧人生及其文学表现,更进一步的去了解蔡文姬所写的作品中深刻内涵和它的文学价值。从蔡文姬的悲剧人生中我们看到了动荡年代的社会现实和当时社会上许多妇女的悲剧,她的作品既是她一生的历程的如实记载,也是当时社会上女子生存境遇的缩影。

一、时代背景

(1)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蔡文姬生活在一个政治充满黑暗、战争频繁发生的时代,是大汉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最后分崩离析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候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历史时期,东汉王朝在经历了外戚与宦官的斗争、黄巾起义和著名的董卓之乱后,东汉的政权最终算是名存实亡了。最后形成了诸侯割据各霸一方的局面。一直持续多年的战争,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最终造成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董卓之乱的发生是造成蔡文姬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董卓之乱,指东汉时期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除汉少帝,然后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自立为相国,独揽政权。第二年袁绍在关东诸侯的推崇下为盟主,举兵讨伐董卓,最后董卓战败,挟持汉献帝刘协往西走至长安,并驱使洛阳当时几百万人口西迁至长安。在出发迁徙之前,董卓的手下在洛阳大肆烧掠,使得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民不聊生。公元192年,董卓最终被王允、吕布所杀。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时间虽然很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董卓专权暴政的统治之下引起的各方诸侯讨伐,为后面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东汉政权日渐败落,三国群雄在这个期间先后登场,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就此开始了。也就是在这场战乱中,蔡文姬被乱兵中的羌胡兵俘到南匈奴。

(2)儒家文化的思想束缚在中国汉代,社会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当时妇女思想的束缚是非常大的。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记载着夫权主义伦理定位,说明男女注定是不平等的。从《孟子·滕文公》“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到《礼一记》立下了“三从”、“四德”和“七出”的条例。最后到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汉王朝,封建纲常礼教被著名的董仲舒开始具体化和系统化了。董仲舒肯定了孟子提出的“父子有序,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的“三伦”,同时他还明确提出“三纲五常”的概念,用以规范当时女性的行为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上儒家文化提倡男尊女卑,并且在社会上有各种礼法规范制度束缚了女性的生存,使得在那个时候社会上的女性地位更加的卑贱、沉落,首当其冲的便是有机会受到儒学教育的社会上层女性,有背景的她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其次由于三纲五常的观念意识渗透了整个社会,并且还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肯定和宣扬,这就更加使得她们注重自己本身的内涵、道德这方面的修养,她们也遵循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秩序和人伦纲常。汉代以前,女性性别角色教育就开始以妇德、妇容、妇言、妇功为基本内容了。从汉朝以来,在儒家地位的巩固、封建礼教的形成之下女性教育也逐渐得到了系统化。当时社会中还出现了女性教材,这些教材渗透儒家的思想文化,并且宣扬礼教闺训,还教导社会上的女性怎样做女人,怎样在夫权社会中如何处世、如何安身立命。蔡文姬生于书香门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从小家境良好的她饱读诗书,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获得知识以外,同时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蔡文姬学习并吸收了在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以顺为正、忠贞谨守、温柔敦厚的传统精神,将儒家正统的价值观,道德礼教等观念深深地刻在脑海中,并且把它们当作思想内容和行为方式上的准则。

二、出身名门,才华横溢

出身背景及成长历程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昏庸无能,汉室倾颓,内部是宦官、外戚和士人三种势力之间斗争不断,外边是匈奴等边地豪强战乱,再加上黄巾军大起义,中国历史迎来最动乱、最黑暗的年代。蔡文姬就出生在汉末桓帝薨,灵帝即位,宦官集团两个营垒殊死搏斗,200党人受牵的“党锢”事件的历史背景中。蔡文姬尚在襁褓之中,父亲遭遇到了重大的打击。由于蔡邕对朝政的不满,从而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在当时得罪很多达官贵人,被人诬告“仇怨奉公,议害大臣,”要对蔡邕处以极刑,在他人的周旋之下才能免于一死。公元178年,汉灵帝下旨赦免蔡邕无罪。蔡邕因为得罪了当时身为太守的王智,被他密告,置恩怨于牢狱囚放,诽谤朝廷。灵帝听信谗言以后对蔡邕更加厌恶了。蔡邕不想被下狱,之后逃亡到江海(现代绍兴的别称)。蔡邕归隐在江南的这一段时间,摆脱了进入官场的重重羁绊,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我们所知道的他著名的《十意》、《三志》、《五行》、《皇羲篇》等千篇书稿,也包括后来蔡文姬默写出来的关于蔡邕的四百多篇文章很多都是在这时期撰写完成的。蔡文姬在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快快乐乐的度过了十年金色童年,也因此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才女班昭是她的偶像,她立志向她学习,希望有班昭一样的博闻强识,能够撰写《汉书》,永垂青史。公元189年,董卓因仰慕蔡邕的才华和名气,不顾蔡邕的意愿强行征迁他为尚书,这时候的蔡文姬也就十二三岁,便随父母回到阔别十几年的陈留圉蔡家庄,蔡文姬便开始有了一段比较短暂而又平静而富足的生活。蔡邕被召回任职后,便前往京都洛阳任代理祭酒,又被人荐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之后又升任为巴蜀太守,留在京都担任侍中。这次返乡历程也是蔡文姬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她的书法与诗赋,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日渐成熟。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汉献帝将蔡邕任命为左中郎将,随献帝东征迁都长安,受封为高阳乡大虞候,人们尊称其为蔡中郎,蔡文姬也成了高门显贵之女。三、命运多舛

(1)身遭离乱董卓拥兵进入京都以后,为了更好的收买人心,听说了蔡邕的才华和名气,便想胁迫他为己所用。根据《后汉书·蔡邕列传》中的记载“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董卓大怒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堰赛者不旋踵矣。’又切勃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由此可以看出蔡邕是在董卓的逼迫威胁之下投入其门下的,但是蔡邕是非常受到董卓敬重的。在董卓被杀的时候,蔡邕因为不小心在王允的前流露出对董卓的惋惜,最后被王允视为董卓的同党问罪冤死在大牢中。蔡邕去世以后,再加上丈夫卫仲道也因为生病去世了,蔡文姬从此就变成了无依无靠的一个可怜人。之后又遭遇战乱被抓到南匈奴,并与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小孩子。如果当时的蔡文姬是一个由平民百姓出身的普通女子,哪怕流入胡地,但是能受到丈夫的宠爱并与自己的儿女在一起生活,‚就这样子终老一生可能不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无可奈何蔡文姬出身的高贵,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儒家的思想束缚,在胡地的日子无疑会令她感到非常大的屈辱。

(2)抛亲别子蔡文姬一生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但令她觉得最为痛苦和悲愤的肯定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抛弃了尚未成年的亲生骨血。建安十三年时,曹操掌控着朝廷的大权,为当时的丞相,下令让人持玄玉璧,到南匈奴那里赎蔡文姬归汉。“文姬归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盛传的佳话。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对蔡文姬来说,是她所期盼已久的事情,但也是人生的又一个悲剧的开始。回归祖国要付出的代价是必须要抛下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这件千古盛事背后,却是一个母亲受尽磨难和煎熬流血的心灵。蔡文姬在年轻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父亲,又经历了战乱,最后被掳入南匈奴失节偷生,作为一个女人命运就己经足够悲惨了,但是接下来命运又将她置于更深的痛苦深渊中。

(3)三嫁他人我们可以从史料的一些记载中看到,蔡琰曾经嫁过三次人,然而关于这三次的婚姻对于蔡文姬来说都是十分凄惨和痛苦的。《后汉书·董祀妻传》对蔡文姬第一次婚姻一记载非常简略“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蔡文姬第一次出嫁大概是在花一样的年纪十六岁时,汉末的河东卫氏跟蔡文姬的家世一样,都是世代仕宦之家,卫蔡两家的婚事是属于门当户对的,但是很可惜的是蔡文姬的丈夫卫仲道寿命太短,在成亲后大概一年左右便因病去世了。卫仲道的的去世对于蔡琰来说是极大的打击,这基本上奠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基调,失去丈夫的痛苦是蔡文姬悲剧的人生中重要的一环。蔡文姬的第二次婚姻也是非常痛苦的,她以奴隶的身份被掳至南匈奴,然后被强制性无奈的嫁给当时南匈奴的左贤王。从蔡文姬的出身及其所接受过的教育来看,即使在南匈奴很受左贤王的宠爱,但是感受不到婚姻带给她的幸福。其中最折磨着蔡文姬的是在南匈奴的那12年,她觉得最大痛苦就是“失节”。她出身书香门之家,从小接受传统封建礼礼仪教,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再次出嫁对她来说就己经是失节了,更何况要嫁的不是自己国家之人而是胡人,这等于是双重的失节,否则她也不会那么痛苦的抛弃别子急切的回归汉朝了。蔡文姬回国以后,在曹操的做主之下嫁给董祀,可婚姻生活并没有美满。由于董祀犯法理应当处死,眼睁睁看着蔡文姬又要沦为新寡了,对蔡文姬的事情曹操置之不理,并没有替蔡文姬出头救下她丈夫的打算。并不是他严守法律执法如山,而是他觉得蔡文姬的事情在他的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后来蔡文姬在曹操宴请的满堂公卿名士面前苦苦哀求,曹操最终赦免了她的丈夫董祀的罪责。我们从这件事可以也看出曹操用玉璧赎回文姬是完全有可能是出于对政治的需求。所以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也成为了这场政治游戏的牺牲品。她和丈夫董祀是这场游戏中的棋子而己,棋子一旦没有利用价值只会被丢弃,这样子的婚姻是畸形的。更何况董祀在当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屯田都尉,他在学识和修养方面不如妻子蔡文姬,所以无论是从才情、阅历等方方面面来看肯定不如蔡文姬,他更加不能理解蔡文姬那颗历尽沧桑、饱受苦难的心。

四、作品分析

(一)悲愤诗《悲愤诗》其一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疆。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全诗一共有五百四十个字,一百零八句。蔡文姬将她经历过的种种磨难,以回忆的方式向世人娓娓道来,并且以女性细腻的情感融入笔尖写出来,将最真实的感受进行多次来回的咀嚼,让人读起来有着无尽的唏嘘和感叹不已。蔡文姬在诗中的悲愤的情感持久而又复杂,浓烈而又深沉。她选取了动乱中被掳、在胡地抛亲别子、归乡之后的无依无靠这三个场景重现在诗中,将她内心悲愤的情感和苦痛之心一点一点的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在诗中的第一段就描写了在动乱当中乱被掳走的场景,蔡文姬从汉末动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中出发,结合自己所遭遇的种种苦痛的亲身体验,使得《悲愤诗》写得无比真实、形象而生动。第一句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描绘出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董卓趁动荡中领兵作乱的史实。我们可以从一个“乱”字和“弑”字看出,当时蔡文姬所在的国家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了,同时也为后来的贼兵掠夺、家祸突起埋下了伏笔。蔡文姬并没有很详细刻画出董卓手下的兵器有多锋利,仅仅用了一句“金甲耀日光”,就已经让人感到瑟瑟发抖、内心滋生出恐惧之感。相反过来,这一句“平土人脆弱”,则是将手无寸铁无法还击的普通百姓他们的无助和无辜描写了出来。从“斩截无孑遗”这以下几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杀戮有多么的惨烈。“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一描写和《后汉书·董卓传》中所记载的很相似,是当时那场惨不忍睹的战乱中最真实写照,同时也暗示着蔡文姬自己在那场战乱中被胡人掳走了。“还顾邈冥冥”,不仅仅是写难以回归故国的失落之情,更是蔡文姬对自己的前途无法料定的内心独白,所以发出了让人揪心的“肝脾为烂腐”这一声长叹。“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的以下几句,很详细描写出了被掳走之后的种种痛苦,形容坎坷曲折。从“毒痛”二字,写出了被掳走的人的身心所受到的各种摧残和毒害。经历过很多的苦痛,让蔡文姬从而求生和求死都不能,为什么如此的无辜还要受那么多的罪,也就只能抬头问苍天和宿命了。战争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人祸,也造成了很多无辜老百姓的被杀害和遭受到的虐待,而在荒蛮的他国他乡的土地上,让蔡文姬对故土的眷恋又添多了几分。在诗作第二段当中,前面的那几句描写了胡地的生活,显得情真意切和意味深长。而在后面的大段诗句中,则是侧重在描写母子之间的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同时将全诗的悲愤的情感推向了巅峰。“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这“异”字,描绘出了中原和胡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别;而“少”字,则是很委婉地道出了蔡文姬所遭受的委屈和侮辱。“翩翩”“肃肃”这两词描写出了风的逼真,更描写出了蔡文姬那种孤独凄凉和无可奈何的心境。全诗中有一句“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这是在全诗当中许多的悲苦字眼之外,唯一一句让人觉得是欢欣的语言,它是蔡文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寄托的一丝丝希望了。从“复非”一语来看,将十多年来的等待和心底的那份期盼很轻易的吹灭了。这一段的描写出了诗人婉转微妙的情感,刻画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邂逅徼时愿”,是蔡文姬意料之外的,当幸福来的太过于突然的时候吧,她的内心反而没有太大欢喜。这一句“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道出了人世间母子之间永别的万般无奈与苦楚。蔡文姬面对于故土的呼唤和与两个孩子的分离,这两种矛盾煎熬令她无言以对和不忍直视。“儿前抱我颈”,是从幼小的孩子的视角下笔,短短的几句话让身为母亲的蔡文姬的情感防线彻底的分崩离析。是去是留的两难之际,母子之间永远别离的哭泣之声,还有同来之辈难以回归故土的呼号之声,互相交加一起演奏出了一曲“悲莫悲兮生别离”的长恨歌。当她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土之时,蔡文姬亲眼看到的却是亲朋好友的亡故,眼到之处是一片片的荒芜。让她觉得早已物是人非了,对人世间的沧桑之感因此油然而生。“去去”一语,似乎是对在胡地十多的年生活的告别,“悠悠”这一句,满载着蔡文姬对于孩子的长久牵挂和思念。“既至家人尽”,一个“尽”字说出了生命的幻灭之感。“城廓为山林”以下这几句,写出了当时的故土是那样的残破和人世的凄凉。“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中的“怛咤”,更是悲痛至深,和第一段被掳走时的“肝脾为烂腐”相比较,是蔡文姬经历了诸多的苦痛与煎熬之后的孤苦无依。“奄若寿命尽”,“虽生何聊赖”,苟延残喘的蔡文姬不知道她的人生该怎样走下去,对前面的路充满了迷茫。“托命于新人”成为蔡文姬勉强苟活下去的一丝希望了。“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那最后的期望也是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摇摇欲坠。最后那句“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化为了一声生命的感叹。《古诗十九首》当中有一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说面对人生的短暂、忧患的无常,汉末的士人选择及时行乐和追求功业。然而对于蔡文姬来说,她的生命中似乎没有值得她追求的东西了,所以她的生命忧患更加深厚,她的情感积攒着难以排遣。全首诗作看起来像是无心经营,但却有一股激荡的真情贯穿其中,诗作中因战乱被胡人掳走、在胡地受辱、被迫离乡、思念亲人、抛亲别子、重嫁董祀等悲愤的情感互相交加、一步步逼近,仿佛一首悲怆的奏鸣曲,让心里人感慨万千和难以释怀。

五、诗情才艺对后世的影响

(1)在音乐上。蔡文姬从小就已经有着与同龄人相比卓越的音乐才能,在《后汉书》中有着明确记载:“蔡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其父邕弹琴绝,琰闻之曰第一弦也,复断,闻之曰:第四弦也,父甚异之。”由此可以看出她擅长于琴这和她的父亲在对她的悉心培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其他的史料中也记载着蔡文姬的音乐才能,在《三字经》中说:“蔡文姬,能辩琴。”汉书中载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琴史》记载说,十岁左右的蔡文姬就已经能准确判断和奏出自己七弦琴的美妙音质。(2)在书法上。蔡文姬的书法的到了其父亲蔡邕的真传,父亲对她有很大的影响,她的墨迹在唐朝的还有流传,只是遗憾我们今日没有缘分见到她的真迹了。北宋著名的大书法家黄庭坚曾经有幸见识过蔡文姬自己写的关于《胡笳十八拍》遗留下来的碎片,黄庭坚还因为这个留下一段话:“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邪。”然而事实上确实蔡文姬对我国的书法艺术的传承有着很高的地位。正是她将从蔡邕那里学到的书法“飞白书”传授给了钟繇,钟繇又“飞白书”传授给了卫夫人,我们都知道卫夫人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所以在书法传承的过程顺序中,蔡文姬算是“书圣”王羲之的师祖了。

(3)在文学上。蔡文姬是一位伟大且出色的诗人,至今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她创作的三首诗词:其中有两首《悲愤诗》,一首是七言的,一首是五言的,还有一首《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足有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个字,还被列入了中国历代诗集当中,世世代代传颂下去。诗中字字见血、声声落泪地倾吐着战火连天中妇女的不幸跟悲惨的遭遇,以及“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这样翻天覆地的社会动乱中,千千万万个妇女的不幸和屈辱、悲愤的共同命运。这也是我国古代诗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五言自传体的长篇叙事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郭沫若曾经评价说:“这是从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让人欣赏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了”。《胡笳十八拍》的诞生是蔡文姬在重归故土的途中,内心百感交集,然后借用了匈奴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胡笳音调创作了《胡笳十八拍》这一作品。唐朝诗人李颀对此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4)在历史上。蔡文姬回归汉以后,居在了蓝田蔡府村,她为了追念自己去世的父亲,同时也为了感谢曹操重金赎她归汉,以她惊人的毅力默写蔡邕遗著四百多篇。这在《后汉书·董祀妻传》中有也着明确的记载:“曹操问文姬日:“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之否?”文姬日:“昔之父赐书四千多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颂忆,载回百余篇耳。”操日:“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日:“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为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她整理了蔡邕的作品让其得以流传下来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对后面的人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有着了不可撼动的作用,为我国文化遗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总之,本文从蔡文姬的出身背景、成长历程、命运多舛、作品、诗情才艺、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是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对她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目前还任重而道远。然而蔡文姬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这一方面的领域,同时让中国历史文化更加的丰富了。我们看见她在动荡当中诞生,在悲惨当中沉淀,在苦难当中汲取,敢于用她的坚强和才华同命运抗争,她就是黑暗的夜色中那颗最亮的星星。

参考文献A.连续出版物[1]宋展云.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蔡文姬及其《悲愤诗》[J].古典文学知识,2019,No.206(05):18-26+2.

[2]石兴泽.《蔡文姬》浪漫主义艺术成就和特色论略[J].郭沫若学刊,2017,No.119(01):39-43.DOI:10.16142/j.cnki.gmrxk.2017.01.012.

[3]跃进.蔡文姬和她的作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83-88.

[4]洪氾.蔡文姬和建安文学[J].文史杂志,2016,No.181(01):84-89.

[5]樊娟莉,王颖辉.浅谈一代才女蔡文姬[J].今古文创,2020,No.20(20):81-82.

[6]张诗芳.论蔡文姬《悲愤诗》的悲情主题[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v.32;No.180(02):141-145.DOI:10.16320/j.cnki.sdqnzzxyxb.2016.02.027.

[7]米晓燕.蔡文姬简论[J].绥化学院学报,2007,No.102(05):56-60.

[8]谭其骧.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J].学术月刊,1959(08):51-58.DOI:10.19862/j.cnki.xsyk.1959.08.012.

[9]李芸.论蔡文姬的经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7,No.417(15):28.

[10]赵士聪.《蔡文姬》主题思想浅议[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80-83.

[11]乱世才女蔡文姬[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8,No.669(01):6-8.[12]徐继东.蔡文姬,一位大才女[J].琴童,2017,No.206(08):38-39.

[13]丰家喜.从乱世之“情”看蔡文姬的坚韧性格[J].才智,2010(22):154.

[14]向玉露,李颂梅.蔡文姬“乱离”诗之价值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1):35-36.

标签: 蔡文姬是什么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