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孙权早三国时期是最晚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纵横百科 10 0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时期,三个政权稳定存在了很多年。三国中,曹丕在公元220年称帝,刘备在221年称帝,而孙权则一直到229年才称帝。而且一度孙权曾向曹魏称臣,那么孙权为何最晚称帝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大义、外患、内乱。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称帝是需要有大义支持的,不然天下人不会认同。比如袁术在公元197年曾最早称帝,结果众叛亲离,成为众矢之的,两年的时间迅速败亡。曹丕率先称帝,是通过禅让的形式,其实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篡汉自立,已经是极限了。曹丕篡汉称帝,有着雄厚的实力支持,有着北方人心的归附。刘备紧跟着曹丕称帝,更是顺利成章的,刘备一直顶着皇室宗亲的光环兴复汉室,现在曹丕篡位了,而且杀害了汉献帝(谣传),自己必须称帝,抢占政治制高点。

反观孙权则有些底气不足,论实力不如曹魏,论出身正统不如刘备。孙氏家族本身不是士族出身,是凭借着孙坚、孙策的勇武打出了一片基业。在早期士大夫家族都是看不起孙坚的,经过父兄的经营,孙权逐渐在江东站稳了脚跟。但是孙权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去称帝,其实在孙权临终遗言中也曾说过,像他这种凭借父兄的基业能够称帝,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孙权一直没有称帝。

三国鼎立

孙权一直不称帝的另一个原因是外部因素,面对着强大的魏国和相邻的蜀国,想称帝必须有万全的准备。魏蜀两国称帝后,吴国先后与两国长时间交战,外部环境不稳。吴蜀两国本是同盟,后来因荆州之争翻脸。刘备称帝后,兴兵大举伐吴,后被陆逊火烧连营,蜀国大败。吴蜀多年以来对荆州的争夺以蜀国的退出而结束。后来吴国与蜀国再次成为联盟,魏国再次成为吴国主要的敌人。从公元222年到226年,曹丕先后三次大规模攻吴,但基本都是无功而返,双方都没有大的损失。

夷陵之战后,吴蜀双方多次互通使节,商议重修旧好。邓芝代表蜀国出使东吴,表示了愿意重新结盟,孙权派张温出使蜀国,最终双方确立了联盟,孙权彻底断绝了与曹魏的关系。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专力对付曹魏,孙权终于完全解除了对蜀国的戒心。对曹魏方面,也是在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假意叛吴归魏,曹魏上当,曹休率领的魏军主力在石亭中伏,魏军惨败。石亭之战中魏国的惨败,使魏国在后面的二十多年内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攻吴行动。至此,魏国、蜀国的压力暂时缓解,孙权于229年称帝。

吴国各郡都有山越分布

孙权最晚称帝也和内部统治不稳定有关,最大的根源就是山越。东汉末年,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占山为王武装势力,这些武装势力被统称为山越。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他们甚至北联曹魏,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孙策平定江东时,把扫平山越跟夺取吴、会两郡看得一样重要。东吴每次对外用兵,最担心的就是山越在后方作乱,山越也是东吴对吴蜀两国大多是守多于攻一个重要原因。

孙吴与山越人的战争,从孙策时即已开始,一直到孙皓时止,几十年中连续不断,几乎与吴国的统治相始终。其中,次数多,规模大的征讨战争,多在孙权时期。所以孙权最晚称帝也是受到山越的影响,比如公元225年十二月,鄱阳人彭绮率军反叛,攻陷周围数县,拥众数万,这次叛乱直到公元227年才被平定。孙权在公元229年才称帝,也是山越相对稳定之后。

按照辈分来说,孙权是曹操和刘备的晚辈,但孙权能够守住江东的基业,最终称帝开创吴国,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孙权在刘备东征时,向曹丕称臣,接受其吴王封号,目的是借此张大自己声威,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兵力西进。孙权屈身忍辱,称臣受封的策略,非常成功,加强了孙权对江南地区的统治。对此陈寿作了高度评价“屈身忍辱,任才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