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享国祚268年,前后共历12帝。他们之中有一位皇帝,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是最为勤政的一个,他个人自诩为“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同时在整饬吏治、打击贪官方面,这位皇帝有奇招:对贪官“死了都不放过”,“不要看他的面子,让这个人的后人做个穷人”。可以说,反腐一直反到棺材中,让贪官死了都无法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心睡眠。手腕之硬,措施之严,前无古人,后来来者。这个皇帝就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
雍正对腐败可以说是零容忍,即便是王公贵族也绝不姑息。雍正说:“这些人自知罪大恶极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借死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这万万不行!”只贪官们的罪一经核实,雍正就下令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同贪官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人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山穷水尽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封号。
雍正反贪追赃一直追到阎王爷那里,贪官死了就抄家。并且让贪官的子孙后代赔偿,让贪官的子孙做穷人。雍正不管什么常情不常情,骂名不骂名,他不吃这一套,他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位,谁也别想有侥幸心理。不错,雍正有反腐败招数看起来是狠了一点,但在贪墨成风的年代,雍正用这种极端独裁的方式,大刀阔斧地惩治了腐败。在他当政那段时期,贪污几乎灭绝,官场上下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
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甘愿认栽。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的对策,就是先从当地乡绅富豪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填补亏空。上面的来人一看,库里分文不少,等检查团一走,这些钱粮再还回去。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乡绅巨富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
可惜这种小伎俩,逃不过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打好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朕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以后别再想着把它们收回去。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肉包子打狗的事儿,如果脑瓜子还没被门夹扁,谁也不愿意干。
但贪官还有一个应对办法,就是把贪污说成是挪用,这是避重就轻之法。按以前的制度,贪污罪重,挪用罪轻,何况挪用还可以说成是为公家办事,比如紧急救灾、临时招待、民生建设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属情有可原。
雍正当然不能让他们得逞,他反其道而行之,先查挪用,后查贪污。而且,在追补赔偿时,先赔挪用部分,后赔贪污部分,一分一厘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无论贪污还是挪用,每一笔账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
对查出的贪官,而且不管职务有多大,上至将军,下至州县,雍正马上对其罢官,然后进行抄家索赔,这样可以避免贪官继续搜刮,以补亏空。雍正的十二弟履郡王曾经管理过内务府,积欠了很多钱。雍正铁面无私,决然下令:即使倾家荡产,拍卖日用品,也要补上亏空。雍正四年,广东道员、福建道员都因为贪污受贿自杀,雍正就下令找他们的子孙算账,这些欠下的亏空,必须让贪官的家人给补上。
在打击贪腐方面,雍正杀一儆百,绝不姑息手软。他继位不久,就发生山西亏空和科场舞弊两大案件。经审理,山西巡抚诺敏与下属官僚相互勾结,大肆贪污,中饱私囊。最终议定诺敏赐死、张廷璐腰斩。雍正传旨,要求顺天府和京师各大衙门、山西四品以上的官吏,在诺敏、张廷璐行刑时,不论是否沾亲带故,也不论是不是门生好友,统统都到西市去“观刑”,以儆效尤。
雍正反腐还有一绝招,叫“即时候补”。他派大臣下去查账,后面必定跟着一大群候补官员。只要查出一个贪官,就地免职,再根据情况审判定罪。与此同时,立刻从随行的候补官员中,选出一个和贪官同等级的候补,补上贪官免职后的空缺。
这一招,实惠管用,也够狠。历来,在查账时,人情不绝,官官相护,这才使得腐败难以杜绝。雍正用这招,前来查账的都是对当权者虎视眈眈的人,巴不得所查官员出问题,即刻免职,自己好瞧空上位。同时,这也也能大大减少贪官卸任后留下的巨额亏空。多数贪官,一旦即将卸任,总会挖空心思大捞一笔,挖下的大坑就留给后来的继任者来填补。这样循环往复,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前腐后继,绵延不绝。现如今,继任者就是查账的,若是账查不明,背黑锅的就是自己,因此,他们查起账来比谁都更认真更严格,使贪墨无处遁形。
为了反腐,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可以说想过许多法子,施行过许多招数。唐太宗李世民采取的办法是,你贪我奖,你贪污多少,唐太宗当场在金銮殿上“兑现奖励”,让贪墨者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奖品背回去,以此羞辱贪官。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对贪官处以剥皮揎草,仍然没能彻底禁绝贪墨行为。
可清朝的雍正皇帝却做到了。在一系列雷厉风行又有效的政策下,雍正的反贪行动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史学家评价“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并非全是吹捧。雍正五年(1727年)的时候,国库中的银子就增加到了5000万两。乾隆即位的时候,雍正给他留的库钱超过了6000万两。清朝之所以出现“康乾盛世”,归根到底,还是雍正打下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