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六征西夏:最后被西夏王妃咬死在床上?

纵横百科 35 0

  提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他气贯长虹的戎马生涯中,谁也想不到他会与小小的西夏王国产生难解难分、生死相关的联系。历史上,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铁骑摧毁了西夏王国,他自己却在6次征讨西夏、即将大获全胜之时,于归程中在西夏境内的萨里川命归黄泉。那么,西夏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封建王朝?成吉思汗为何要六征西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党项建西夏 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足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因其疆域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地处我国西北部,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西夏”。

  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族为主体,包括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如果从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在今陕西北部建立夏州政权算起,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灭亡为止,西夏王国曾有347年的悠久历史;如果从1038年李元昊称帝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算起,也有189年的历史。

  党项族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据史料记载,党项族原来居住在今四川、西藏、青海等省的交界地区,占据的区域“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浑,有地三千余里”。他们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过着“不知嫁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唐朝初年,逐渐向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迁徒。唐朝末年,定居在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一带的党项族平夏部,参加了唐朝对黄巢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其酋长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爵号夏国公。从此以后,逐渐形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朝初,党项贵族李继迁(拓跋恩恭后裔)附辽抗宋,辽国封其为西平王。1002年,李继迁攻占今宁夏灵武市西南的灵州为西平府,并因其“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且百姓习华风,尚礼好学”等诸多优势,就此定都于西平,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为西夏建国奠定初步基础。之后,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将都城由灵州迁到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改名兴州。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即位,自号“嵬名”,自称“吾祖”(即可汗之意),并升兴州为府,定名兴庆府,后改称中兴府。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在嵬名仁孝统治的54年中,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蒙古汗目的崛起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铁木真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06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裂历史。

  刚刚建立起来的蒙古汗国,规模不大,国力也不强,远不如临近的金国和花刺子模国,甚至不如西夏和西辽。尤其是强大的金国的存在,对蒙古汗国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威胁。金国长期以来对蒙古部实行“减丁”政策,曾经杀害过成吉思汗的曾祖――蒙古部的首领俺巴孩汗。因而,成吉思汗与金国有着刻骨的世仇之恨,灭金之志早已有之,但这时蒙古汗国的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壮大自己,否则,随时都有被金国扼杀在摇篮里的危险。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壮大自己的汗国势力,为灭金创造有利条件,成吉思汗首先向临近的还未能降服的国家、部落派遣使者招谕、劝降,以便发动一次扩张疆域的战争。

  西夏与金国相比较,只有城塞防守而无长城之防护,这对蒙古骑兵来讲毫无绕道避险之处,更无遭受迟滞之虞。由于西夏国地处金源边堡长城西端,先征服西夏之后,可以从长城西端和西夏东境之间隙进攻金国,这样既避开长城之防,又保障了侧翼安全,一举两得。先灭西夏,可以从西边对金实施战略包围,砍断金国的右臂;可以获取大量财物以增强实力;可以求实践而练兵,提高军队战斗力。故此,从1205年到1227年,成吉思汗先后6次对西夏进行了长期的征战。

  六征西夏 成吉思汗征灭西夏前后经历23年,时间延续如此之久,并非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南攻北伐,东征西讨,灭国四十。在此转战南北的长期而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可以说,成吉思汗无暇顾及西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只有从西域还军后才能腾出手来进攻西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古汗国,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旦势力有所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3年的战争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于西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吉思汗征灭西夏的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成吉思汗第一次攻打西夏的主要目的是劫掠物资、攫取经济利益。因此,采取了浅尝辄止的策略,攻克力吉里寨(今中卫县)后迅速撤回,但扩张的企图显而易见。1207年,成吉思汗第二次出兵西夏,攻克兀剌海城,在夏境掳掠数月,因粮草不济而退兵。1209年3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再攻西夏。在贺兰山中段的克夷门遭到夏军重创,蒙古军伤亡惨重p相持两个月以后,蒙古大军还是包围了中兴府。夏国主亲自上城督战,守城将士拼死防御。两个月后,蒙军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之机,引水淹城。

  中兴府被围困达一月之久,城中居民淹死者无数。后来,城墙坍塌,决堤的河水四溢,蒙古军队也受到洪水的淹溺,在万般无奈之时,借夏主纳女求和之机,顺水推舟,同意退兵议和。1218年12月、1224年9月,成吉思汗又两次调集兵力伐夏,西夏两位圜主遵顼、德旺虽调兵遣将拼死抵抗,皆因军事实力过于悬殊而屡战屡败,以请降遣人质作为条件,换取蒙古军退兵。此间,西夏军队广大将士誓死保卫自己的疆土,打过不少胜仗,给蒙军以沉重打击,一度极大地鼓舞了西夏军民的斗志。但是,就蒙夏之间整个战局而言,还是以西夏王国尽失西域的河、瓜、甘、肃、凉诸州而告终。

  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胜利后,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以65岁高龄亲率大军第六次攻打西夏。在抢占黄河九渡、攻克应理城后,兵分两路向西夏都城挺进。11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攻灵州,夏末主派遣大将率10万大军紧急赴援,途中被蒙古军队击败。已废太子德任率领固守灵州的夏兵与蒙古军队进行死战,战斗激烈的程度为蒙夏作战以来所少见。最后因夏兵伤亡惨重而失败,灵州失陷。成吉思汗对西夏军民的拼死抵抗十分恼火,于12月命令蒙古军队攻克盐州,并派兵四处搜索,烧杀抢掠,夏民“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汗逝去,西夏亡 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领大部分军队渡黄河进攻积石州,以彻底卡断夏军后路。夏军日夜在都城坚守、抵抗。多次打退蒙军的进攻。5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因天气炎热,在六盘山避暑休整,派人前往中兴府谕降。6月,西夏境内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中兴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西夏末主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告谕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7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区的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江得重病,病中立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内所有兵民统统杀掉。成吉思汗太熟悉西夏的一贯作风,20多年的交手使他再也不会相信西夏的“改邪归正”。不久,末主投降蒙古,蒙军带着末主及几位夏将行至萨里川时,成吉思汗病亡。为了防止夏主生变,蒙古军队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夏末主等杀死,并一举荡平中兴府。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陨落在与小国西夏的征战途中,可见,西夏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是有着不解之缘的。成吉思汗6次攻打西夏的战争也成为蒙古帝国战争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当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的年底下诏编修的《元史》记载,公元1227年,即宋理宗宝庆三年,成吉思汗之死很明了,病重不治:“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

  明朝一代名臣宋濂在《元史》中,仅仅用了二十个字,就交代清了一代天骄驾崩的过程。但是文字看似言简意赅,而实则语焉不详,因此后世一直想弄个明白,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来有几种说法:说法一:坠马后被马踩而死;说法二:被刺;说法三:被雷劈死。说法四:被窝阔台毒死。另外,还要一种传说:

  据说,成吉思汗的死与被俘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有关。在蒙古民间传,成吉思汗的军队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兵士俘虏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进献给成吉思汗。就在陪寑首夜,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寑当天夜里,借行房时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机,将他的下部要害处给咬掉了,顿时血流如注。这位西夏王妃就刺杀了放松警惕性的成吉思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