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古代史,那就是一部帝王史,但是有帝王一般都必然有宦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从历史上可以知道,出于各种原因,皇帝会将君主的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这样使得宦官手握权力,便致使宦官专权干政。
但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位太监,却非常不一样,甚至欧阳修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张居翰更改一个字,挽救了数千人。对于君子这样的优点,我们应当学习。
一、初露光芒
唐朝末期至五代初期,因为君主的原因,宦官的权力非常大,他们上可以煽动藩镇、霍乱王室,下则可以卖官鬻爵,鱼肉百姓。经常会有宦官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上下相互勾结。
但是张居翰却能在这一片乌烟瘴气的朝堂上,珍重自己的羽毛,不受污染,不滥用私权,不去追名逐利。就好像莲花一般,有着自己的追求,不会随波逐流,亦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
唐懿宗咸通初年,张居翰通过他养父掖廷张从玫的恩荫走上了仕途,唐昭宗的时候,他被授为内常侍,后又任职范阳军监军,因他事事尽心尽力,所以皇帝非常赏识他。
广明元年(880年),张居翰被提拔。唐昭宗的时候,他又升至内府令。天子为嘉奖他做事认真,特地赏赐他绯色衣服,这也正是认可张居翰办事能力的体现。
二、立功受赏
因为张居翰对刘仁恭有恩,刘仁恭也邀请了他一起征战四方。因张居翰有谋,所以立下了无数的战功,李克用非常赏识他,将他作为自己的谋臣良将。
张居翰在朝中多年,非常懂得如何处理政务,而且在政治上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后来李克用因病逝世,张居翰便继续辅佐他的儿子李存勖。
天祐三年(906年)七月,梁太祖带领士兵攻打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刘仁恭多次与梁太祖交锋,却一直处于下风,不得已之下,向太原李克用求救,后再次交锋时,张居翰居中运筹,立下了不了功劳。
李克用见他精明强干,便留而不遣。不久,李嗣昭受命节制昭义(即潞州),以张居翰为监军,并拨燕军三干归他指挥。在他担任监军时,训练之余,在每年的春天还“课人育蔬种树,敦本惠农,”因此老百姓都很喜欢他。
三、改诏救千
同光四年(926年)正月,王衍入朝,后唐庄宗承诺会厚待王衍,王衍非常高兴,便率领宗族及王锴等旧臣数千人去往洛阳。但是突然传来了李嗣源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反叛的消息,庄宗李存勖慌忙东征平叛。
当庄宗带领士兵准备出发时,伶人景向庄宗提议,他说,李嗣源反叛,势必早有准备,陛下理应竭尽全力,奋力一战。但太子现并未在朝中,如果陛下跨河东征,国内必然空虚。王衍族党不少,假使他们反叛,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还不如将他们全部杀掉,以免除后患。
庄宗听伶人所言之后,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立即下诏书,让宦官去诛杀王衍等一行人。当张居翰看到诏书的时候,觉得王衍已诚心投降,庄宗也答应了厚待他们一行人,现在却要把他们斩杀,不守之前的承诺,实在太不合天理人情。
他便将诏书放在柱子上,然后将诏书中的“行”字改成了“家”字,诏书从之前的王衍一行数千人,变成他一家的人。张居翰将改过的诏书给向延嗣送了过去。向延嗣便是奉了改过的圣“旨”斩杀了王衍和他的亲族,正是因张居翰的一个字,使王衍属下大臣千余人得以幸免。
古代朝臣自己更改诏书是要被杀头的,但幸运的是,向延嗣在奉旨斩杀王衍时,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已经被改动过的诏书,所以才没有对诏书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为他不会想到张居翰会有勇气改动圣旨。但也正因此,一千多个无辜性命得以挽救。
四、安享晚年
当张居翰步入晚年的时候,曾多次向皇帝请旨回乡养老,皇帝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回到家乡,以田园为生,与山川为友,过的安静自由,不会有与其他朝臣意见分歧时不得已的沉默,也不会再有与帝王为伴的担忧。
还乡的生活中,他过的平淡宁静,不必再为朝堂之事所烦恼,也不必为了如何明哲保身去思虑,现在有的是心情的愉悦和恬淡。一个人,一块田,在家乡。
半生的繁荣亦可,半生的隐忍也罢,最终实现了回归故里,安享天年的夙愿,这对他来说该是知足的。在故里的他,已经没有了曾经的战功,也不再是叱咤的将军,而只是张居翰,是他自己。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时光。
张居翰他虽然手掌大权,但依然正直。更是冒死更改诏书挽救了无辜性命,在宦官中不失为正人君子。虽然他身为当时被人厌恶的宦官,但却不改本心,坚持自我内心的道义。
纵然面对的是不可挑衅的皇权,但却能够尽自己所能去挽救他人性命。在朝堂上,既能保自己周全,又能出淤泥而不染。在任职监军时能够惠及地方百姓,尽忠职守。不论是为人臣还是为官,他都做到了尽责,这样的人又怎会不被人称赞呢。
跨越百年,当回想起张居翰冒险更改诏书,为挽救他人性命,我们无不为他这份大义凛然的精神而动容,这不仅仅是对自己本心的坚持,更是一种大无畏精神。
不论当时是出于何种,纵然是为了皇室的颜面,但他的所作所为依然是值得敬佩的,他的精神也是值得称赞的。不论是历史还是后世,对他的行为都是认可的,因为他挽救的是鲜活的生命。